為幼童身體、智慧、品格等全人發展的禱告
admin
19 July 2025
禱告17 像基督一樣
admin
16 July 2025
禱告16 祂永遠活著
admin
16 July 2025
淺論儒家文化對和合本的「仁愛、信、義與罪」的翻譯
admin
16 July 2025
《和合本》聖經(Chinese Union Version, CUV)於1919年首次出版,是中國新教徒最常用的中文《聖經》譯本,由西方傳教士與受儒家教育的中國助手合作完成,其翻譯理念和用詞選擇不可避免地深受儒家文化影響。
本報告將針對四個核心詞彙——「仁愛」(agapē)、「信」(pistis)、「義」(dikaiosýnē)與「罪」(hamartía)—— 逐一比較原文與和合本中文譯文,探討儒家思想如何影響其意譯與註釋,並分析可能引發的神學與文化理解偏差。
- Read more about 淺論儒家文化對和合本的「仁愛、信、義與罪」的翻譯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為什麼說「愛」是最大的 - 陳弟兄編譯
admin
25 June 2025
為何在信、望、愛中,「愛」是最大的?
根據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的教導,愛之所以在「信、望、愛」這三樣永恆的美德中居於首位,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核心原因:
1. 愛是上帝的本質
最根本的原因是「神就是愛」(約翰一書 4:8)。信(對神的信靠)與望(對神應許的期待)是人對神的回應,但愛(agape,無條件的犧牲之愛)是神自身的屬性與祂一切作為的動力。因此,愛比信與望更為根本。
2. 愛是永恆不止息的
信與望在永恆中會有所轉變。當基督徒見到上帝時,「信」將變為親眼所見,「望」將成為已實現的現實。然而,「愛」卻永不終止,它將成為天堂裡神與人之間關係的核心與永恆狀態。
3. 愛是信與望的根基與成全
若缺乏愛,信與望就會失去其真實意義。保羅強調,即使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愛使信心成為有生命的行動,使盼望超越自私的期待。愛也「完全了律法」,是所有誡命的總綱。
4. 愛是基督徒身份的最終標誌
耶穌教導,最大的誡命是愛神與愛人,而「彼此相愛」是門徒最顯著的記號。愛不僅是內在的美德,更是外在的行動與見證,是連結教會、建造彼此的關鍵。
總而言之,愛之所以最大,是因為它直接反映了神的本性,是唯一在永恆中不變質的美德,並且是其他一切信仰實踐(包括信與望)的基礎與最終目標。
Tags
- Read more about 為什麼說「愛」是最大的 - 陳弟兄編譯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聖經中的愛 - 陳弟兄編譯
admin
25 June 2025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聖經中「愛」的豐富內涵,指出它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源於上帝的行動、犧牲與委身。文章的核心要點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聖經中的四種愛
1. 聖經透過四種不同的希臘詞彙來闡述愛的層次:
1.1 Agape (神聖之愛):指無條件、不求回報的犧牲之愛,這是上帝對人類愛的體現,也是聖經中最高層次的愛。
1.2 Philia (友愛):指朋友之間基於共同價值觀的深厚情誼。
1.3 Eros (愛情):指婚姻關係中的浪漫與激情之愛。
1.4 Storge (親情):指家人之間自然產生的情感連結。
2. 耶穌與使徒的教導
耶穌和使徒的教導將愛定義為基督信仰的核心:
2.1 耶穌的教導:祂提出最大的誡命是「愛神」與「愛人如己」,並革命性地教導門徒要「愛仇敵」。祂頒布「彼此相愛」的新誡命,並以自己「為朋友捨命」的犧牲,定義了愛的最高境界。
2.2 使徒的闡釋:
2.2.1 使徒約翰強調「上帝就是愛」,真正的愛必須展現在「行為和誠實上」,而非僅僅言語。
2.2.2 使徒保羅在著名的「愛之篇章」(哥林多前書13章)中,描述了愛的特質(如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並總結在信、望、愛之中,「最大的是愛」。
3. 總結
綜觀整本聖經,愛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它源於上帝,由耶穌的生命與犧牲完美地展示出來,並呼召所有信徒將這種以他人為中心、超越情感的愛在生活中實踐出來。這種愛是成全律法、連結所有美德的關鍵。
Tags
- 華人雲端基督教會
- 字義研究
- 信望愛
- 聖經
- 耶穌
- 保羅
- 哥林多前書 13:13
- 1 Corinthians 13:13
- 愛的篇章
- love
- 希臘文
- Agape
- 神聖的愛
- philia
- 友愛
- eros
- 愛情
- Storge
- 親情
- 彼得
- 約翰一書 4:16
- 1 John 4:8
- 16
- 歌羅西書 3:14
- Colossians 3:14
- 馬可福音 12:30-31
- Mark 12:30-31
- 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
- 馬太福音 5:44
- Matthew 5:44
- 約翰福音 13:34-35
- John 13:34-35
- 約翰福音 3:16
- John 3:16
- 約翰
- 彼得前書 4:18
- 1 Peter 4:8
- 陳弟兄
- Read more about 聖經中的愛 - 陳弟兄編譯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仁愛不是神愛 - 陳弟兄編譯
admin
25 June 2025
這篇文章主要比較了**儒家「仁愛」與基督教「Agape(神愛)」**兩種愛的概念,並分析它們的異同。以下是重點摘要:
1. 仁愛(儒家)
定義:「仁」是儒家倫理的核心,強調「愛人」,以人際關係為本,從親情出發,逐步推廣至朋友、社會、天下。
特點:有親疏遠近、等級之分,重視自我修養與社會和諧。
動機:以人本主義為基礎,強調個人努力與道德自省。
實踐:體現在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係中。
2. Agape(神愛,基督教)
定義:Agape 是新約聖經中的「神聖、無條件、犧牲的愛」,強調上帝對人類的愛與人對上帝及他人的愛。
特點:無條件、普世性,甚至包括對仇敵的愛。以神為中心,不因被愛者的價值而改變。
動機:來自神的恩典與啟示,強調順從上帝與效法基督的犧牲。
實踐:要求基督徒愛神、愛人,並在生活中實踐無私的服務與寬恕。
3. 主要異同
比較項目 儒家仁愛 基督教Agape(神愛)
哲學根源 人本主義 神本主義
愛的範圍 有等級,從親人推及他人 普世、無條件,包括仇敵
實踐方式 強調自我修養與倫理行為 強調神恩典與犧牲行動
動機 社會和諧、個人道德提升 順從上帝、效法基督
4. 結論
相似處:兩者都強調同情、仁慈、推己及人,追求社會和諧。
主要差異:仁愛以人為中心,強調親疏有別和自我修養;Agape 以神為中心,強調無條件、普世的犧牲之愛,並需神恩典才能實踐。
總結:
儒家「仁愛」與基督教「Agape(神愛)」雖都強調愛與關懷,但在哲學根源、愛的範圍、實踐方式和動機上有明顯不同。仁愛重人倫與自我修養,Agape 則重神恩與無條件犧牲。
Tags
- Read more about 仁愛不是神愛 - 陳弟兄編譯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書摘 聖靈的恩賜 - 葉光明牧師
admin
13 June 2025
葉光明牧師極力強調,所有屬靈恩賜都是上帝恩典的禮物;它們是憑信心領受的,絕不能靠功勞或努力賺取。一個人永遠不可能「足夠好」去運用它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解,因為它消除了以人的驕傲和表現作為領受或運用恩賜的基礎。「禮物」的本質就意味著它是白白賜予的,而不是工作的報酬。
- Read more about 書摘 聖靈的恩賜 - 葉光明牧師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神要做一件新事】李菊梅師母的見證
admin
11 June 2025
書摘 《聖靈的果子》- 葉光明牧師 (Derek Prince)
admin
8 June 2025
這是葉光明牧師(Derek Prince)教導的「聖靈的果子」的內容摘要: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加拉太書》5:22-23中提到的聖靈九種果子。文章的核心觀點是,聖靈的果子與恩賜不同。果子代表需要時間與努力培養的品格,而非立即獲得的恩賜。此過程被比喻為蘋果樹的成長,強調這是一個漸進成熟的過程。
這九種果子——仁愛(Agape)、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被視為基督品格的統一展現。其中,「愛」(Agape,即神聖、無私的愛)是首要且最基礎的果子,其他八種果子皆由此衍生而出。文章特別區分了這種神聖的愛與一般以人為本的「仁愛」。
文章強調,愛不僅是眾多果子之一,更是滲透並賦予其他果子生命力的本質。若沒有愛作為基礎,喜樂便缺乏根基,和平無法持久。這種愛是一種意志的抉擇,旨在為他人謀求最大福祉,最終目標是讓信徒的品格完全成熟,反映出基督的樣貌。
最後,文章引用了多段聖經經文,包括《哥林多前書》13章和《約翰福音》等,為每種果子的理解提供了聖經基礎。
Tags
- Read more about 書摘 《聖靈的果子》- 葉光明牧師 (Derek Prince)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