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華人雲端基督教會 Chinese Christ Cloud Church - 書摘:登山的基督徒 - A Christian on the Mount https://gloryw.org/Special-Topics/Biblical-Meditation/(Book-summary) /A-Christian-On-The-Mount
A Christian on the Mount.jpg

書摘:《登山的基督徒》
(A Christian on the Mount)
論默想之專著 (A Treatise Concerning Meditation)
湯瑪斯·華生 著, By Thomas Watson


☘️ 目錄 ☘️

湯瑪斯·華生生平簡介


第一章、 經文闡釋

第二章、 默想的本質

第三章、 默想乃屬本分

第四章、 默想與記憶的區別

第五章、 默想與研讀之差異

第六章、 默想的主題

    第一節 默想上帝的屬性

    第二節 默想神的應許

    第三節 默想基督的愛

    第四節 默想罪惡

    第五節 默想受造物的虛空

    第六節 默想恩典的卓越

    第七節 默想你的屬靈狀態

    第八節 當默想得救之人何其稀少

    第九節 默想最終的背道

    第十節 默想死亡

    第十一節 默想審判之日

    第十二節 默想地獄

    第十三節 默想天國

    第十四節 默想永恆

    第十五節 默想你的經歷

第七章、 論默想之必要性

第八章、 為何敬虔基督徒如此稀少之緣由。

    應用一 教導性說明

第九章、 對不默想上帝話語之人的責備

    應用二 責備之用

第十章、 關於默想的聖潔勸誡

    應用三 勸勉

第十一章、 異議解答

    異議 1: 我在世上事務繁多,根本無暇默想。

第十二章、 論隨時默想

  1. 偶發性默想
  2. 要鼓勵大家進行「刻意默想」,這是最主要的操練

第十三章、最適合默想的時機

  1. 問題一 什麼是最適合默想的時機?
  2. 問題二 為何選擇清晨作默想?

第十四章、 基督徒應默想多久

    問題一 但我應該默想多久?

第十五章、 關於默想的益處

  1. 默想是從神的話語中得益的絕佳方式
  2. 默想能使心靈沉穩,這永遠是最佳狀態
  3. 默想是情感的風箱
  4. 默想能預備心靈履行聖職

第十六章、 默想的卓越性

  1. 默想顯現一個人的真實本質

第十七章、推動默想的神聖動機

第十八章、 關於默想的準則

    準則一:當你進行默想時,務必以極其嚴肅的態度投入這項工作。讓你的靈魂深刻感受到這一點。為了能在默想中保持嚴肅,請做到以下兩件事:

    準則二:在默想前先閱讀。「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

    準則三:勿使默想主題繁雜。即不要同時默想過多事物,如同鳥兒在枝頭跳躍,無一處久留

    準則四:在默想時,加入自我檢驗。當你默想任何屬靈主題後,要向自己的靈魂提出詢問,雖然簡短,但務必嚴肅

    準則五:用禱告封存默想

    準則六:最後的準則是將默想化為實踐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 Psalms 1:2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約書亞記 Joshua 1:8


編譯者註:

1. 本網站把 "Meditation/Meditate"統一翻譯成「默想」,是「聖經默想」或「Christian Meditation 基督徒默想」的簡寫。「聖經默想」與其他東方冥想(靜坐、瑜珈、新世紀等等技巧)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之處及其危險之處,本網站將陸續發表。敬請關注!
2. 保留聖經書卷名稱「瑪拉基書 Malachi 」、「詩篇 Psalms 」等專有名詞。
3. 古希臘人名「萊克格斯」、地名「斯巴達」採用通用譯名。
4. 將原文"blessednesses"翻譯為「眾福」並加註說明,既忠實原意又符合中文表達。
5. 採用「內室的虔敬」譯法,既準確表達"closet devotion"的私密性,又符合中文宗教語境。

☘️ 第一章、經文闡釋

恩典孕育對神的喜愛,喜愛催生默想。默想乃是信仰精義所在,滋養其命脈。

為顯明敬虔者如何習於這蒙福之功,詩篇 Psalms 作者續言:「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非謂須刻不停歇:神容許我們處理俗務,賜予適度休憩;所謂「晝夜思想」,實指頻繁沉浸於此聖工。

神命令我們要不住地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 1 Thessalonians 5:17。這意思不是說我們應當無時無刻都在禱告,而是每天都要撥出特定時間來禱告。
我們在舊約律法中讀到,這被稱為「常獻的祭」,民數記 Numbers 24,並非指以色列百姓除了獻祭外不做其他事,而是因為他們有固定的時間,每天早晚都獻祭,所以稱為常獻的祭。同樣,敬虔人被說成是晝夜思想,意思是經常從事這項工作,對默想並不陌生。

從經文中得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必定是勤於默想的基督徒,詩篇 Psalms 119:15 說「我要默想你的訓詞」。提摩太前書 1 Timothy 4:15 也說「這些事你要默想 Meditate upon these things; 編譯者註:此句依原作者所使用的 KJV 聖經版本翻譯。但中文和合本則譯為: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 默想就是對所聽聞的真理反覆咀嚼。舊約律法中不反芻的牲畜是不潔淨的;一個不透過默想來反芻的信徒,也該被視為不潔淨。默想就像澆灌種子,能使恩典的果實茁壯成長。

☘️ 第二章、 默想的本質

若有人問何為默想,我的回答是——
默想乃是靈魂的退修,透過嚴肅而莊重地思想神,使心靈升華至屬天的情感。此定義包含三個要點。

第一項默想要點,默想是靈魂的自我退隱。

基督徒進行默想時,必須將自己與世俗隔絕。世俗會破壞默想;正如基督獨自上山禱告(馬太福音 Matthew 14:23),當你要默想時,也該進入僻靜之處。「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創世記 Genesis 24:63),他隔絕並退隱自己,為要透過默想與神同行。撒該渴望見基督,便脫離人群,他「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路加福音 Luke 19:3-4)。同樣地,當我們想見神時,必須擺脫世俗事務的紛擾;我們要藉著退隱的默想攀上樹梢,在那裡才能最清晰地眺望天國。

世界的音樂不是讓我們昏昏欲睡,就是在我們默想時分散注意力。當一粒微塵進入眼睛時,它會阻礙視線。同樣地,當世俗的念頭如同微塵般進入心靈——這靈魂之眼時,它就無法如此堅定地透過默想仰望天堂。因此,正如亞伯拉罕前去獻祭時,將僕人和驢留在山腳下 (創世記 Genesis 22:5),當基督徒要登上默想之山時,也該將一切世俗憂慮留在山腳下,好讓自己能獨處,並在天堂漫步片刻。若鳥兒的翅膀沾滿泥濘,便無法飛翔。默想是靈魂的翅膀;當基督徒被塵世泥濘所困,便無法憑此翅膀飛向神。伯爾納(Bernard)每次來到教堂門口時,總會說:「我所有世俗念頭都留在這裡吧,好讓我在聖殿中與神交談。」你也當對自己說:「我現在要去默想了,所有虛妄的念頭都留在後面,不許靠近!」當你踏上默想之山時,要當心別讓世界跟隨你,將你從這巔峰推落。 這是首要之事,靈魂需退隱自守 —— 將世界拒之門外,緊鎖心門。

第二項默想要點,是嚴肅而莊重地思想神。

希伯來文中「默想」一詞,意謂以全神貫注之力收束並凝聚思緒。默想非草率之功,並非僅有零星短暫的宗教念頭,如尼羅河畔的犬隻舔水後便匆匆跑開;而是必須在默想中將心志專注於對象,沉浸思緒。屬世的信徒心思飄忽不定,不願定睛於神,宛如雀鳥從一枝跳躍至另一枝,無處久留。大衛正是擅於默想之人,如詩篇 Psalms 108:1 所言:「神啊,我心堅定。」

默想中必須讓思緒駐留於對象;快速騎馬經過城鎮或村莊之人——不會留意任何事物。但藝術家細觀一件精妙作品時,會審視其整體構圖,觀察其對稱性與比例,他會留意每一道陰影與色彩。
一個屬血氣、浮躁的信徒就像匆匆趕路的旅人,思緒飛馳掠過——對上帝之事毫不在意。而一位智慧的基督徒則如藝術家般,以嚴肅態度審視並深思信仰之事,正如路加福音 Luke 2:19 節所述:「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

默想的第三要點,是提升心靈至聖潔的情感。

基督徒進入默想,如同病人進入醫院——為要得醫治。默想能治癒靈魂的麻木與世俗化;這點容後再詳述。

☘️ 第三章、 默想乃屬本分

默想是每位基督徒當盡的本分,而我們的本分無可爭辯。
默想這項本分:是神所命定的,卻常遭抗拒。

  1. 默想是一項被賦予的義務——它並非隨己意的選擇。
    那位命令我們信靠的上帝,也同樣命令我們默想。約書亞記 Joshua 1:8 節寫道:「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雖然這段話是對約書亞個人所言,但關乎每個人;正如給約書亞的應許也涉及所有信徒(參見約書亞記 Joshua 1:5 節與希伯來書 Hebrews 13:5 節)。因此這條給予約書亞個人的誡命——「你要晝夜思想這律法書」,實則涵蓋所有基督徒。正如上帝的話語指引方向,祂的旨意亦必強制要求順服。
  2. 默想是一項與本性相違的責任。
    我們可以斷言這是良善的職責,正因它與敗壞本性的潮流相悖。正如有人所言:「你可以知道尼祿所迫害的宗教才是正確的」;同樣地,你可以知道那顆抗拒的心所反對的,必是美好的本分。
    我們會發現人性對默想存在著奇特的厭惡——我們樂於聆聽,卻懶於默想。終日思想世俗之事令人愉悅,但談及聖潔的默想時,心靈卻如何與此責任爭辯抗爭?簡直像在苦修贖罪。事實上,要證明某項責任之良善,再沒有比屬肉體之心的抗拒更好的證據了。 以「人要捨己」這責任為例(太 Matthew 16:24),自我否定之必要如同進天堂一般——但內心卻掀起何等激烈的抗辯?什麼!要我否定理性,成為愚昧人才能得智慧?不僅如此,竟還要否定我的義行?難道要我將之拋棄,僅憑基督功德的木板泅渡至天堂?這正是內心自然會反對、提出異議的那類責任。 這是一個論證,用以證明自我否定的責任是良善的;正如默想這項責任一樣;內心對其隱藏的厭惡,正顯示了它的良善;而這已足夠成為推行默想的理由。

☘️ 第四章、 默想與記憶的區別

記憶(一種光榮的機能)——亞里士多德稱之為靈魂的 書記官,坐著記錄一切所行之事。無論我們閱讀或聽聞什麼,記憶都會加以記載;因此,上帝行一切奇妙作為,就是要讓人們永誌不忘。默想與記憶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相似與類比。但我認為兩者存在雙重差異。

  1. 默想比起單純的記憶更帶有甘甜。
    記憶是儲藏真理的箱子或櫥櫃,默想則是品嚐真理的味蕾。記憶如同收藏嗎哪的約櫃,默想則像以色列人食用嗎哪。當大衛開始默想神時,他感到「如嚐骨髓般甘甜」,詩篇 Psalms 63:5-6。記住真理與默想真理的差異,猶如杯中的強心劑與飲下的強心劑之別。
  2. 若僅記住真理卻未認真默想,將來只會成為悲傷的根源。
    當一個人臨終時,想到自己雖記住許多關於基督的卓越概念,卻從未蒙恩典去默想它們以至被其轉化,這有何安慰可言!記住講道卻未反芻思考,只會加重我們的定罪。

☘️ 第五章、 默想與研讀之差異

學生的生活看似默想——但其實有所不同。默想與學習在三個方面存在差異。

  1. 其本質不同。
    研讀是頭腦的工作,默想是心靈的工夫;研讀讓頭腦運作,默想讓心靈運作。
  2. 它們在設計上有所區別。
    研讀的設計在於獲取概念,默想的設計在於培養敬虔。研讀旨在發現真理;默想則是要靈性上提升對真理的體悟。前者尋找金礦脈,後者挖掘出黃金。
  3. 它們在成效與結果上也有所不同。
    研讀不會讓人變得更好;它像冬日的太陽,缺乏溫暖和影響力。默想則使人進入聖潔的狀態:它能融化冰凍的心,使之化為愛的眼淚。

☘️ 第六章、 默想的主題

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是默想的內容主題;基督徒應當默想什麼。此刻我踏入了一個廣闊的領域——但我只會簡要提及;我將像門徒那樣,沿途摘取幾穗麥穗。

或許有人會說:「唉,我實在太貧乏了,不知道該默想什麼!」為幫助基督徒進行這項蒙福的操練,我將為你們列舉一些精選的默想題材。
上帝的話語中有十五項要點,是我們應當特別默想的。


✨ 第一節 默想上帝的屬性(Attribute)

上帝的屬性是多道彰顯神聖本質的光輝;其中有六項特殊屬性,我們應當專注默想。

🔸1. 默想上帝的全知。

祂的眼目時刻鑒察我們;祂打開了一扇透視良心的窗戶;我們的心思在祂面前全然敞露。祂能細數我們「在臥房內」所說的話(列王紀下 2 Kings 6:12)。聖經以「七眼」來描述祂,彰顯其全知。「你數點我的腳步」(約伯記 Job 14:16)——希伯來原文意指精確計算。當上帝嚴密審視我們的行為時,經上說祂「數點我們的腳步」;上帝記錄我們生命的每個足跡,如同為我們的一切作為設立日記簿,將每件事登錄在案。要多多默想這全知的屬性。

默想神的全知會帶來這些影響:

  • 它會像一個馬勒,約束並阻止我們犯罪。當法官注視著時,小偷還敢偷竊嗎?
  • 默想神的全知能成為使人心真誠的有效方式。神在每個人胸中都開了一扇窗,「祂豈不是鑒察我的道路嗎?」(約伯記 Job 31:4)。如果我懷抱驕傲惡毒的念頭,如果我更看重自身利益而非基督,如果我在悔改中耍弄手段——天上的神都看在眼裡!默想祂的全知,會使基督徒在行為與動機上都真誠。只有愚昧人才敢在神面前當偽君子!

🔸2. 默想上帝的聖潔。

聖潔是上帝所穿的繡花衣袍:它是神性的榮耀,出埃及記 Exodus 15:11「在聖潔中顯為榮耀!」(編譯者註:此句依原作者所使用的 KJV 聖經版本英文是:"glorious in holiness"),聖潔是天堂冠冕上最璀璨的明珠。上帝是聖潔的典範與範本。聖潔最初且本源地存在於上帝之中,如同陽光中的光;你無法將重量與鉛分離,或將熱與火分離,正如無法將聖潔與神性分離;上帝的聖潔使祂的心反對任何罪惡,因罪惡與祂的本質完全對立,哈巴谷書 Habakkuk 1:13「你眼目清潔,不看邪惡,不看奸惡。」對此屬性要多加默想。

默想上帝的聖潔將產生這般效果;它能促使我們轉變成與上帝相似的模樣;上帝在我們像祂之前不會愛我們。有個故事講述一位外貌醜陋的男子,他在妻子面前擺放可愛的畫像,讓她觀看她或許能擁有可愛的孩子,而最後她確實也擁有了可愛的孩子。無論如何,當我們透過默想注視上帝聖潔的光輝時(那光輝在祂裡面璀璨透明),我們就會逐漸像祂一樣,成為聖潔如同祂是聖潔的。聖潔是極其美好的,正如詩篇 Psalms 110 篇所言。它為我們披上一種天使般的光輝;是唯一能在天堂流通的貨幣;經常默想上帝的這項屬性,我們便能逐漸轉變成祂的形像。

🔸3. 默想上帝的智慧。

祂被稱為「獨一全智的上帝」(提摩太前書 1 Timothy 1:17)。祂的智慧彰顯在護理的作為中;祂掌舵引導萬物井然有序且和諧運行;祂能從黑暗中帶出光明;能用彎曲的杖畫出筆直的線;祂能利用人的不義來成就公義;祂的智慧無窮,透過苦難破碎我們,卻又使我們乘著這些破碎的船板安然抵達彼岸;務要默想上帝的智慧。

默想上帝的智慧能甜美地平靜我們的心。

  1. 當我們看見世事紛亂時,須知全智的上帝仍手握治理的韁繩;無論世上的掌權者是誰——上帝仍在至高掌權;祂知道如何使萬事互相效力;祂的工必按時顯為美好。
  2. 當我們遭遇困境時,默想神的智慧能讓心靈獲得平靜。這位充滿智慧的上帝將我安置於此境遇,無論健康或疾病,祂的智慧必會為我安排最美好的結局。上帝能從毒物中提煉出黃金般的良藥,萬事都將成為我的益處與療方;主或會驅除某些,或會鍛鍊某些恩典。默想此事便能止息怨言。

🔸4. 默想神的大能。

祂的力量在創造中顯而易見。祂「將大地懸在虛空之上。」(約伯記 Job 26:7)。這位能創造萬物的神,有何事不能成就?在創造的大能面前,無物能站立得住!祂無需既有材料作為根基,不需工具輔助工作,祂能徒手成就萬事;天使在祂面前掩面,地上君王向祂獻上冠冕。正是這位「使地震動離其本位」的神(約伯記 Job 9:6)。地震不過令大地在柱上搖晃,神卻能將全地挪移原位。神一言既出,便能卸去宇宙之輪的軸心。祂能暫停自然法則,封住獅子之口,令日頭停駐,使烈火不焚!波斯王薛西斯(Xerxes I, the Persian monarchy)曾將鎖鏈拋入海中,妄圖束縛狂浪;但當神發出命令,「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馬太福音 Matthew 8:27)。祂若發話,眾星即刻列隊出征(士師記 Judges 5:20);祂若頓足,眾天使頃刻整軍待發;祂若揚旗輕噓,連祂的仇敵都要武裝起來為祂爭戰(以賽亞書 Isaiah 5:26-30)。誰敢惹動這位神呢? 「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希伯來書 Hebrews 10:31)神如同獅子,將「(人)撕碎,無人搭救」(詩篇 Psalms 50:22)。
噢,要默想神的這般大能。

默想神的大能將極大的堅固信心。

基督徒的信心可以安穩地錨定在神大能的磐石上。這是參孫的謎語(riddle):「吃的從吃者出來,甜的從強者出來。」士師記 Judges 14:14。當我們默想神的大能時,從這強者中便生出甘甜。神的教會是否衰微?祂能「你們當因我所造的永遠歡喜快樂,因我造耶路撒冷為人所喜,造其中的居民為人所樂。」以賽亞書 Isaiah 65:18。你的罪性是否強盛?神能擊碎這利維坦的頭顱。你的心是否硬如石頭?神能融化它。「全能者使我的心柔軟。」信心在神的大能中得勝:從這強者中生出甘甜。亞伯拉罕默想神的大能時,「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羅馬書 Romans 4:20。他知道神能使死去的子宮結果,使乾涸的乳房泌乳。

🔸5. 默想上帝的憐憫。

憐憫是上帝行善的本質性情;正如太陽有發光的本質屬性,詩篇 Psalms 86:5 寫道:「主啊,你本為良善,樂意饒恕人,有豐盛的慈愛賜給凡求告你的人。 」上帝的憐憫如此甜美,使祂所有其他屬性都顯得甜美。
沒有憐憫的聖潔,沒有憐憫的公義,將令人畏懼。地理學家記載,西西里的敘拉古城(Syracuse in Sicily)位置奇妙,陽光永不消失;儘管上帝兒女有時身處苦難的雲霧中,但憐憫的太陽從未完全隱沒。上帝的公義上達雲霄;祂的憐憫卻超越雲端。
神是多麼不輕易發怒。祂毀滅耶利哥城所花的時間,比創造世界還長;祂用六日創造世界,卻花了七日拆毀耶利哥的城牆。在射出毀滅之箭前,神向耶路撒冷射出了多少警戒之箭?公義緩步而行(創世記 Genesis 18:21),而憐憫卻有翅膀。公義之劍常在鞘中鏽蝕良久,直到罪惡將其抽出,磨利對準一個國家。
神的公義如同寡婦的油,流了一陣便止息(列王紀下 2 Kings 4:6 And the oil flow ceased. KJV);神的憐憫卻似亞倫的膏油,不僅停留在他頭上,更流淌至衣襟邊緣(詩篇 Psalms 133:2)。這般神憐憫的金色膏油,不僅潤澤敬虔父母的頭頂,更常傾倒在他們子孫身上,流淌「直到三四代」,甚至遍及敬虔後裔的疆界。
要時常默想神的憐憫。默想憐憫將如強力磁石,吸引罪人藉悔改歸向神;又如漁網浮子,防止心靈沉淪於絕望。看哪,這裡有座逃城可奔赴——「神是發慈悲的父」(哥林多後書 2 Corinthians 1:3)。憐憫從祂湧出,自然如孩兒出自母腹。神「喜愛施恩」(彌迦書 Micah 7:18)。金口聖約翰(東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重要的基督徒早期教父) 說,母親喜悅嬰孩吮乳;而神何等喜悅我們汲取祂憐憫的乳汁!憐憫尋覓最不堪的罪人;憐憫不僅手捧救恩,更在羽翼下藏著醫治。默想上帝的慈悲會讓罪人感動落淚:曾有一人讀到國王送來的赦免令時,不禁潸然淚下,失聲說道:「這赦免做到了連死亡都做不到的事,它軟化了我的鐵石心腸。」

🔸6. 默想神的真理。

憐憫立下應許,真理成就應許,詩篇 Psalms 89:33 記載:「我必不叫我的信實廢棄。」神否定自己的話語,就如同否定自己。祂是「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 Exodus 34:6 如此描述。意思是 —— 若神已向祂的子民立下憐憫的應許,祂不僅不會達不到自己的承諾,更會超越承諾。
神所做的常超過祂所說的,從未不及;祂的應許之箭常超越標的,從未射不達。祂的真理豐盛有餘。
神或許會延遲應許,但絕不否定。應許可能如埋藏地下的種子般潛伏多時——卻始終在成熟。出埃及記 Exodus 12:41 記載,以色列得拯救的應許在地下埋藏了四百三十年;但時候一到,這應許連一日也不耽延。撒母耳記上 1 Samuel 15:29 說:「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
默想神的真理將——
  • 成為信仰的支柱。世界依賴於神的大能,而信仰則仰賴於祂的信實。
  • 默想神的信實會激勵我們渴望效法祂。我們應當言語真誠,行事誠實。當有人問畢達哥拉斯「什麼能讓人像神一樣?」他回答說:「當他們說真話的時候。」

✨ 第二節 默想神的應許

神的應許如同生長在聖經樂園中的花朵; 默想則如蜜蜂般,從中汲取甜蜜。
除非經過默想,否則這些應許對我們毫無用處或安慰。懸掛在花園中的玫瑰或許能散發芬芳,但它們的香露唯有經過火的蒸餾才能萃取。 同樣地,閱讀應許時雖覺甘甜—— 但這些玫瑰的香露,即應許的精髓與真諦,唯有透過默想才能蒸餾至靈魂深處。
乳香被搗碎捶打時,香氣最為濃郁。 默想應許就如同捶打乳香,使其更加芬芳怡人。 應許可比作金礦,唯有挖掘出黃金才能真正致富。 藉由神聖的默想,我們掘出隱藏在應許之中的屬靈黃金,從而變得豐盛!

卡丹(Cardan)曾說,每顆珍貴寶石都蘊含某種隱秘的德能。 它們被稱為「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彼得後書 2 Peter 1:4)。 當透過默想應用這些應許時,其德能便會顯現,成為真正珍貴的寶藏。 我們應當默想三種應許。

🔸1. 赦免的應許。

「唯有我,為自己的緣故,塗抹你的過犯,我也不記念你的罪惡。」(以賽亞書 Isaiah 43:25)當可憐的罪人或許會說:「唉,我在神面前負債累累,恐怕我的眼淚未能裝滿祂的瓶子——反倒用我的債務填滿了祂的賬簿!」然而,請默想祂的應許:「我乃塗抹之主」等等。原文中「塗抹」一詞是借喻商人,當債務人清償債務後,商人便塗銷賬目並出具清償證明。神如此說:「我必塗抹你的罪,勾銷你的債冊!」希伯來原文更顯動態:「我正在塗抹你的過犯」「我已執筆,正在勾銷你的債務!」啊,但罪人或許會說:「神沒有理由為我如此行。」但恩典之作本不憑理由,「我必塗抹你的過犯——是為我名的緣故。」哦,罪人又說:「主豈不再次追念我的罪嗎?」不,祂應許要使之湮沒於忘卻之境;「我不因你的罪過責備你——我必不再記念你的罪惡。」這是何等甘甜的應許可供默想,如同充滿福音蜜汁的蜂房。

🔸2. 默想關於成聖的應許。

正如大地容易長滿雜草荊棘,人心也同樣容易被私慾佔據!然而,神已賜下眾多醫治的應許,如何西阿書 Hosea 14:4 所載,以及潔淨的應許,如耶利米書 Jeremiah 33:8 所言。祂應許差遣聖靈(以賽亞書 Isaiah 44:3),這聖靈因其聖化本質,時而被比作潔淨器皿的清水;時而被喻為淨化空氣的風;時而被比作煉淨金屬的烈火。要常常默想以賽亞書 Isaiah 1:18 的應許:「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朱紅(編譯者註:硃紅; 介乎於橙色和紅色之間。由一種不透明的硃砂製成。也稱鉛朱,朱色,丹色。是中國傳統的紅色顏料。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xj36m.html))是極深的染料,人間技藝無法褪去;但看哪,這裡有神的應許——祂要使靈魂潔白,將罪孽深重的罪人轉化為聖潔如雪的聖徒!藉著這煉淨與分別為聖的工作,基督徒得以有分於神的性情,獲得與神永恆契合的適切性。當多多默想這應許。

🔸3. 默想關於報償的應許。

「安息日的安息」,希伯來書 Hebrews 4:9。得見上帝之福,馬太福音 Matthew 5:8。榮耀的居所,約翰福音 John 14:2 。默想這些應許將如同珍貴的強心劑,使我們不致在罪惡與憂傷中消沉。

✨ 第三節 默想基督的愛

基督充滿了愛,正如祂充滿了恩典。若非愛,祂為何拯救我們而非墮落的天使?在磁石的奇妙特性中,這並非最微不足道的一點——它捨棄黃金與珍珠,卻吸引鐵這種較低賤的金屬。同樣地,基督捨棄天使那些更高貴的靈體——黃金與珍珠——卻將人類吸引到祂身邊,這如何不彰顯祂的愛?愛是祂飛入童貞女(編譯者註:耶穌肉身的母親瑪利亞)子宮的翅膀!
  1. 基督對聖徒的愛是何等超越!使徒保羅稱之為超過人所能測度的愛(以弗所書 Ephesians 3:19)。這愛就如同天父對基督的愛一般,在本質上相同,雖程度有別(約翰福音 John 15:9),「父怎樣愛我,我也照樣愛你們。」信徒的心就是基督栽種這甜美愛之花的花園,也是祂情感金流奔湧的管道。
  2. 基督的愛是何等至高無上!「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哥林多前書 1 Corinthians 1:26)。舊約律法中,上帝越過尊貴的獅子與老鷹,揀選斑鳩為祭。那位上帝竟越過眾多出身高貴、才幹出眾之人,讓白白恩典的落在我身上——哦,這神聖恩典的深淵啊!
  3. 基督的愛何等不可征服!「愛情如死之堅強」,雅歌 Song of Songs 8:6。死亡或許能奪走基督的生命,卻奪不走他的愛!我們的罪也無法全然熄滅這神聖的愛火;教會雖有軟弱,時而昏沉睡去(雅歌 Song of Songs 5:2),縱然蒙塵染污,她仍是隻鴿子;基督看見信心,便寬容過失。那位描繪亞歷山大的畫家,用手指遮掩他臉上的疤痕。基督正是如此,以慈悲手指輕撫聖徒傷痕!祂不會因些微塵土就捨棄珍珠!更令人驚嘆的是,基督這份愛並非因我們有何可悅之處而發——我們本不配得這愛,是祂的愛使我們成為珍寶!
  4. 基督的愛何等永不改變!「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翰福音 John 13:1)。聖徒就像刻在基督心上的金字,永不磨滅。要多多默想基督的愛。
  5. 沈思基督的愛,必能使我們以愛回報。「人若在火炭上走,腳豈能不燙呢?」(箴言 Proverbs 6:28)。誰能在默想中踏上基督愛的火炭,而心中不為祂燃起愛火呢?
  6. 默想基督的愛,會讓我們因自己在福音中的無情而淚流滿面。噢!我們竟得罪如此溫柔的救主!難道我們除了最親密的朋友外,就無人可辜負嗎?難道我們除了愛的眷顧外,就無物可抗拒嗎?難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的苦還不夠,我們還必須讓他承受更多嗎?我們是否又遞給他更多苦膽與醋喝?噢,若說有什麼能讓人心碎哀慟,那就是對基督的無情了。當彼得想起基督對他的愛——基督從未拒絕過彼得任何請求,彼得卻能否認基督——這使他淚如雨下;「彼得出去痛哭」。
  7. 默想基督的愛能使我們愛我們的仇敵。耶穌基督向仇敵顯明了愛。我們讀到「火燒乾溝裡的水」,列王紀上 1 Kings 18:38 節。通常水能熄滅火,但火能燒乾並吞噬不能燃燒的水,這真是神蹟!基督所顯明的正是這樣的神蹟;祂的愛在毫無可戀之處燃燒——唯有罪惡與敵意。祂愛仇敵;祂愛的火吞噬並舔盡了他們罪惡的水!祂為仇敵禱告:「父啊,赦免他們」;祂流淚——為那些流祂血的人!那些給祂喝苦膽和醋的人——祂卻賜他們喝祂赦罪的寶血。默想祂的愛——應當融化我們的心,使我們愛仇敵。奧古斯丁說:「基督以十字架為講壇,祂教導基督徒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愛他們的仇敵。」(編譯者註:根據 2025.01.01的 Google Search, 這句話很可能不是奧古斯丁的原話,而是對他神學思想的詮釋,或是一個被誤傳的說法,因為「愛仇敵」是耶穌在《新約》中直接的教導,如馬太福音5章44節所載。)
  8. 默想基督的愛,能在祂暫時隱藏時成為我們的支柱。有時主欣喜退隱,如雅歌 Song of Songs 5:6 節所示,但當我們思想祂完全且永不改變的愛時,這將使我們耐心等候,直到祂再次向我們甜美顯現。祂就是愛,絕不會長久離棄祂的子民,如彌迦書 Micah 7:19 節所言。太陽或許會暫時離開我們所在的半球——但春天必再歸來。默想基督的愛,能讓我們等候這公義日頭的再臨;希伯來書 Hebrews 10:37 節說:「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祂是真理,所以必來;祂是愛,所以願來。

✨ 第四節 默想罪惡

1. 當默想罪惡的罪咎性。我們在亞當裡如同同一個頭,或同一個根──他犯罪時,我們也成為有罪的,如 羅馬書 Romans 5:12 所言:「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因他的悖逆──我們的血液也被玷污。這罪咎總帶著羞恥,如影隨形!羅馬書 Romans 6:21。

2. 默想罪的污穢。不僅亞當的罪孽被歸算於我們,他本性的毒素更在我們裡面擴散!我們原本純潔的本性已被玷污!若心靈沾染汙點——行為又如何能純淨?若井水已然腐臭——桶中之水又怎能潔淨?以賽亞書 Isaiah 64:6 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我們就像醫生照料下的病患——身上沒有一處完好,頭部瘀傷、肝臟腫脹、肺部喘息、血液感染、雙腳壞疽。在救贖恩典臨到之前,我們正是如此!思想中充斥黑暗!記憶裡滿是滑溜!心靈堅硬如石!意志頑固不化!「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處完全的,盡是傷口、青腫與新打的傷痕,都沒有收口,沒有纏裹,也沒有用膏滋潤。」以賽亞書 Isaiah 1:6。被罪玷污的罪人,不過是人形模樣的魔鬼!

  • 而最令人痛心的是—這罪的頑固性。罪對我們而言與生俱來。使徒稱之為:「那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希伯來書 Hebrews 12:1)罪並非輕易可擺脫。一個人要甩脫肉體的皮膚—尚且容易過擺脫靈魂的罪!這條毒蛇非至死不能擺脫!
  • 唉,要常思想這罪的蔓延何等猛烈。那一滴便能毒化整片海洋的劇毒,其毒性多麼強烈?那顆咬一口就毒害全人類的果子,是何等致命惡毒啊!要懷著悲痛的心思想這事。默想罪的可怕,足以讓驕傲的羽翼凋零!若我們的知識反倒助長驕傲——這罪本身便足以使我們謙卑。即使是最聖潔的活人從罪的墳墓中被救出來——身上仍殘留著裹屍布的腐朽氣息!

3. 默想罪的咒詛。加拉太書 Galatians 3:10:「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這咒詛如同果實上致命的潰爛,使其無法茁壯。罪不僅是玷污之物——更是定罪之物!它不單是臉上的斑點—— 更是直刺心臟的利刃!罪將我們出賣到魔鬼手中——那用鮮血書寫所有律法者。罪使我們淪為神怒氣的對象!既然如此,當神聖復仇之劍高懸頭頂時,我們世間所有的享樂又算什麼!罪向罪人展開「寫滿咒詛的卷軸」(撒迦利亞書 Zechariah 5:5),且是「飛行的卷軸」—— 它來勢迅猛——若無憐憫阻攔。「你們是咒詛之子!」(馬太福音 Matthew 3:9)(編譯者註:馬太福音 Matthew 3:9 "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這咒詛直到基督斬斷其根源前始終存在。噢,當默想這因罪而來的咒詛。

  • 默想這咒詛會使我們懼怕持守罪惡。當米迦偷了母親的銀錢,聽見母親咒詛他時,便不敢再保留,立刻歸還,士師記 Judges 17:2。他懼怕母親的咒詛;何況是神的咒詛呢!
  • 默想這咒詛會使我們畏懼容留罪惡。我們豈會心甘情願接待一個身患致命瘟疫的人在家中?罪惡攜帶了神咒詛的瘟疫,緊附在罪人身上。默想此事,將使我們遠離罪惡!當我們安坐在罪惡荊棘的蔭下時,永恆的烈火必從荊棘中竄出吞噬我們!士師記 Judges 9:15。

✨ 第五節 默想受造物的虛空

當你篩選出受造物所能提供最精細的麵粉時,總會發現某些令人不滿或作嘔之物。最醇厚的美酒帶著浮沫,最芬芳的玫瑰長著尖刺,最純粹的安慰摻雜渣滓。受造物不能稱為完滿——除非我們說它充滿虛空;如同船帆可能灌滿風暴。約伯記 Job 20:22:「他在滿足有餘的時候,必陷入窘迫;他手裡滿是苦惱。」那些妄想在地上尋得幸福的人,就像阿波羅擁抱樹木卻錯失了可愛的達芙妮。當默想受造物的虛空。這世界猶如破碎的鏡子——映照虛假的美麗。
  1. 默想世俗的虛空,就像在樹根周圍挖掘,使其鬆脫於土壤。這將大大鬆動我們的心與世界的連結,成為抵禦對塵世事物貪戀的絕佳防護。讓基督徒如此自省:「為何我要如此認真對待這般無價值的虛空?即使整個地球化為金球,也無法填滿我的心!」
  2. 默想受造物的虛空,會使我們尋求更實在的安慰——神的恩寵、基督的寶血、聖靈的感化。當我發現從水池汲取的生命是虛空的,我便更要奔向海洋!在基督裡有取之不盡的寶藏!當人發現樹枝開始斷裂,便會放開樹枝,轉而抓住樹幹。同樣地,當我們發現受造物不過是腐朽的枝條,便會憑信心抓住基督這生命樹!〈啟示錄 Revelation 〉2:7。受造物不過是搖曳的蘆葦,神卻是永不動搖的萬古磐石!

✨ 第六節 默想恩典的卓越

1. 恩典本身是寶貴的。(彼得後書 2 Peter 1:1),寶貴的信心。

  • 恩典是寶貴的,其本質源自於上,雅各書 James 3:17。
  • 恩典之所以珍貴,在於其本質;它是上帝的種子,(約翰一書 1 John 3:9)。恩典是靈魂的精神刺繡;它是聖靈的親筆簽名與刻印。恩典永不褪色:它如同珍品,保存愈久愈顯珍貴——終將轉化為榮耀!

2. 正如恩典本身是珍貴的,它也使我們在神眼中成為寶貴;如同一顆璀璨的鑽石裝飾佩戴者。以賽亞書 Isaiah 43:4 記載:「因你在我眼中為寶為尊。」那些蒙受恩典的聖徒,雖蒙受譭謗玷污,雖沾染血跡,仍是神的珠寶(瑪拉基書 Malachi 3:17)。世間萬物不過是糠秕,唯獨這些是真正的珍寶——而天堂正是儲藏這些珍寶的金櫃!一個蒙恩之人是他所處時代的榮耀。在神眼中,一個閃耀恩典光芒的靈魂如此輝煌,以至祂認為這世界不配擁有(希伯來書 Hebrews 11:38:「這世界配不上他們」)。因此神如此急切地將祂的子民接回天家,因為他們太過美好,不應久居塵世(箴言 Proverbs 2:26:「義人比他的鄰舍更為卓越」)。

恩典是最美好的祝福;它超越其他一切事物。有兩樣東西在我們眼中閃閃發亮——但恩典的光芒遠勝於這兩者。

  1. 黃金。太陽的光芒不及黃金耀眼;它是美麗的鏡子,「金錢能應付萬事」,傳道書 Ecclesiastes 10:19。但恩典比黃金更有份量;黃金使人心遠離神,恩典使人心歸向神。黃金只能豐富必朽的生命,恩典卻能滋養屬天的靈魂。黃金終將朽壞,彼得前書 1 Peter 1:7,恩典卻永存不變。玫瑰盛放之時,便是凋零之始——這正是除恩典外,萬事萬物的寫照。
  2. 天賦。這些是自然的驕傲。天賦與才能,如拉結般外表姣好——但恩典更為卓越。我寧願聖潔而非雄辯。一顆充滿恩典的心,勝過充滿概念的頭腦。天賦不能使人蒙神悅納。我們所珍視的並非蘋果鮮紅的外皮——而是果實。我們不會因馬匹的華麗鞍具與裝飾而高看牠,除非牠擁有良種的素質。若心中沒有恩典的實質,最輝煌的才能又有何用?天賦可能為造福他人而賜予,如乳母的乳房是為哺育嬰孩——但恩典是為人自己永恆的利益而賜。神可能以天賦打發被棄絕者,如同亞伯拉罕給妾室之子一些贈禮(創 25:6)——但祂只將繼承權賦予恩典。啊,要常常默想恩典的卓越!
  3. 默想恩典之美會讓我們深深愛上它。那沉思鑽石價值之人,必會日益珍愛它。達馬森稱聖靈的恩典為神聖本質的真實印記。恩典乃是喜悅之花,正如士師記 Judges 9:13 比喻中的葡萄樹,「使神與人的心歡暢」。
  4. 默想恩典之卓越會使我們熱切追求它。我們在礦井中挖掘黃金,在熔爐中為它揮汗。若我們真能默想恩典的價值,必會在聖禮的礦脈中竭力挖掘。我們的禱告將何等懇切角力!我們會帶著謙卑的勇氣,絕不接受拒絕。「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什麼呢?』」(創 Gen 15:2)同樣,靈魂也會呼求:「主啊,我既無恩典,祢還能賜我什麼呢?誰能給我飲用生命之泉的水呢?」
  5. 默想恩典的卓越,將促使我們努力成為傳遞恩典給他人的管道。若恩典如此超然珍貴,而我有一個缺乏恩典的孩子?但願我能成為將這寶藏注入他靈魂的媒介!我曾讀到一位富有的佛羅倫斯人,臨終前召集所有兒子,對他們說:「此刻臥於臨終之榻,令我極欣慰的是能留給你們豐厚財產。」但為人父母者更應懷抱的抱負,是傳遞聖潔,使其能言:「孩子們啊,令我欣慰的是能留給你們恩典;在我離世前得見耶穌基督活在你們裡面,這使我得安慰。」

✨ 第七節 默想你的屬靈狀態

認真默想你們靈魂的狀態;當你們沉思其他事物時,切莫忘記自己;最重要的工夫在於省察內心。所羅門曾諄諄告誡:「你要詳細知道你羊群的景況」,〈箴言 Proverbs 27:23 節,更何況要清楚自己靈魂的境況?由於缺乏這種默想,人們就像旅人一般,熟悉異國風土卻對故鄉一無所知:他們通曉萬事——唯獨不明白自己靈魂的光景,究竟是蒙恩還是沉淪;能藉著聖潔默想進入內心深處的人實在稀少。之所以鮮少人默想靈魂狀態,原因有二。

  1. 自我罪疚感。人們不願透過默想檢視內心,唯恐發現令自己不安的事實。罪孽就藏在他們的麻袋裡。多數人在這方面就像瀕臨破產的商人,遲遲不敢翻開帳冊,生怕發現資產所剩無幾;但與其等到上帝以嚴厲審判的方式闖入你的生命,難道不該主動透過默想進入內心深處嗎?
  2. 人們常懷僥倖。世人對世俗產業必先丈量確認,卻對靈魂產業毫不查驗;他們確信自己狀況良好(箴言 Proverbs 14:16),認為這是不容置疑之事,殊不知這份自信只是虛妄。愚拙的童女雖燈中無油,卻何等自信?「她們來叩門」——毫不懷疑會被接納。同樣,許多人未曾得救卻安於現狀;他們心存僥倖,從不認真思索自己是否備足了油。基督徒啊,當為你的靈魂深思!審視你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要像商人盤點資產,好知道自己真實價值。看看你是否在神面前富足(路加福音 Luke 12:21)。當默想三件事:

    • 關於你的債務;查看你的罪債是否已償還,也就是你的罪過是否得赦免;檢視是否有未償餘款,是否有尚未悔改的罪孽滯留靈魂。
    • 默想你的意志;看看你的意志是否已經確立。你是否已放棄自我的一切利益?你是否已將你的愛交託給神?你是否已放棄你的意志?這就是確立你的意志。默想你的意志;在健康時就確立你屬靈的遺志;若你拖延到臨終時才確立遺志,它可能失效;或許那時神不會接納你的靈魂。
    • 默想你的憑據。這些憑據是聖靈的恩典;看看你是否擁有任何憑據。你對基督有何渴慕?有何信心?看看你的憑據是否有任何瑕疵;你的渴望是否真實?你是否同樣渴望屬天原則,如同渴望屬天特權?噢,要嚴肅地默想你的憑據。

透過默想來篩選我們的心靈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屬靈狀態並不健全,就能發現錯誤並預防危險。如果我們的屬靈狀態健全,我們將從中獲得安慰。當希西家能說:「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在你面前怎樣存完全的心,按誠實行事,又做你眼中所看為善的。」(以賽亞書 Isaiah 38:3),這是何等喜樂。同樣地,當一個基督徒經過嚴肅的默想和檢視自己的屬靈狀況後,能說:我有證據表明自己屬於天堂——「我知道自己已經出死入生了」(約翰一書 1 John 3:14),正如一位聖徒曾說:「我是屬基督的,魔鬼與我無分」,這將帶來何等難以言喻的安慰。


✨ 第八節 當默想得救之人何其稀少

第八個默想主題是得救的人數稀少;「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馬太福音 Matthew 20:16)羅馬城中有數百萬居民,但元老院議員僅寥寥數人;世上芸芸眾生中,真正的信徒亦屬鳳毛麟角。有人曾言,所有賢明君主的名字甚至能刻在一枚小小的戒指上。生命冊上的名字本就不多。撒種的比喻中提到四種田地,唯有一種是好土(馬太福音 Matthew 13 章)。世上真正認識基督的人何其稀少!信靠祂的人更是屈指可數——「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以賽亞書 Isaiah 53:1)順服基督權柄的人同樣罕見。異教徒與穆斯林幾乎佔據了整個亞洲、非洲與美洲;在帕提亞人與皮拉皮安人等許多民族中,人們甚至崇拜魔鬼。撒旦統治著絕大多數地域——與人心。提摩太後書 2 Timothy 3:5 提到世上充斥著「有敬虔外貌」的形式主義者。這等人如同僅染淺色而非深染的羊毛,其信仰如同彩繪而非雕刻(迫害的風暴便會將其沖刷殆盡)。他們看似基督的鴿子,實則是蛇類的後裔;如同憎惡人像的黑豹,他們厭棄神的形像。要時常默想得救的人是何等稀少。

  1. 默想這件事,能使我們不隨從眾人而行。「不可隨眾行惡。」(出 23:2)群眾往往走錯路:多數人隨從「今世的風俗」(弗 2:2),也就是他們心中的私慾和時代的潮流。他們跟隨空中掌權者的步伐。默想這事能促使我們脫離常軌。
  2. 默想得救者之稀少,將使我們戰兢而行。尋得道路者少矣;既尋得之,行於其中者又少焉。思想此事將生發聖潔之畏懼(希伯來書 Hebrews 四章一節),非絕望之懼,乃忌邪謹慎之懼。此敬畏之心,上帝傑出之聖徒皆具備。奧古斯丁自述其以戰慄之手叩天國之門。此懼與盼望並存(詩篇 Psalms 一百四十七篇十一節):「耶和華喜愛敬畏祂的人,就是那些...」
    「在祂的慈愛中懷抱盼望。」神的兒女會戰兢,因為天門窄小;但仍存盼望,因為天門敞開。
  3. 默想得救者之稀少,將成為聖潔勤奮的砥礪。這會促使我們努力追求自己的救恩;既然能得冠冕的人如此稀少,便會使我們在賽程中更加迅捷。此般默想將是對沉睡基督徒的一記警鐘。

✨ 第九節 默想最終的背道

想想看,在信仰上開始建造卻無法完工是何等悲哀的事。約阿施在他舅舅耶何耶大活著時是個好人——但舅舅死後,約阿施就變壞了—— 他所有的信仰都隨舅舅一同埋葬。我們正活在落葉時節;有多少人已墮入可咒詛的異端中?(彼得後書 2 Peter 2:1) 要認真默想希伯來書 Hebrews 6:4-6 的經文:「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份, 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 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一個人可能被光照,而且是從雙重燈盞——聖言與聖靈——而來;但這些光芒雖能照亮,卻未必穿透。他可能嘗過天恩的滋味;他可能嘗到卻未被滋養。這滋味不僅能照明——更能使人振奮;其中可能帶著些許甘甜,對屬靈事物也可能產生某種喜悅。一個人即使走到這地步,最終仍可能背道而馳。 這將是極其悲哀的事(因這是一種冒犯上帝、羞辱基督的罪)「由此可知可見,你離棄耶和華你的神,不存敬畏我的心,乃為惡事,為苦事。」耶利米書 Jeremiah 2:19。默想那些最終背道而墮落的情形。

  1. 默想這點會使我們熱切地向神禱告——祈求心靈的健全,「願我的心在你的律例上完全,使我不致蒙羞。」詩篇 Psalms 119:80。主啊,求你不要讓我成為一個近乎基督徒的人。求你在我身上施行徹底的恩典工作:雖然我未被完全洗淨,但求徹底潔淨我,詩篇 Psalms 51:2。始於虛偽的,終將背道!
  2. 默想偽善者最終的背離,會促使我們熱切祈求堅忍。「我的腳踏定了你的路徑,我的兩腳未曾滑跌。」(詩篇 Psalms 17:5)「主啊,扶持我使我能堅持到底。祢已將冠冕設在賽程終點,求祢讓我跑完全程,好戴上這冠冕!」這是貝扎(Beza)的禱告——也當成為我們的禱告:「主啊,求祢成全在我裡面所開始的工作,免得我在幾乎抵達港口時遭遇船難。」

✨ 第十節 默想死亡

我們都說人必有死——但真正認真默想死亡的人何其稀少?

  1. 默想死亡的必然性;這是為所有人命定的,人人都有一死(希伯來書 Hebrews 9:27)。死亡是不可違逆的現實。
  2. 默想死亡的臨近,它與我們咫尺之遙。我們的雙腳幾乎已踏上死亡的幽暗門檻。詩人描繪時間長著翅膀;它疾飛——並載著我們乘翼而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競賽何其短暫!死亡的判決早已宣告。創世記 Genesis 3:19:「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因此我們的生命不過是死刑犯獲得的短暫緩刑。「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詩篇 Psalms 39:5)不,若與永恆相較,我們的生命甚至虛無不及。
  3. 默想時間的不確定性。我們並未擁有永久的租約——隨時可能被迫搬離;世間存在太多意外,若生命未因早逝而終止反倒令人驚奇。上帝何時會對我們發出驅逐令?我們的墳墓可能在天黑前就已挖好。今日我們或許仍躺在柔軟的羽絨枕上,明日就可能被安置於塵土枕中。今日教堂的鐘聲為講道而鳴,明日或許就為我們的喪鐘而響。
  4. 認真思考,死亡之事一生僅此一次,死後我們的狀態將永恆定格。若你帶著不悔改之心死去,墳墓中再無悔改機會。若你在死亡時留下未竟之事,墳墓中亦無法完成,正如傳道書 Ecclesiastes 9:10 所言:「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若城堡在第一次招降時便投降,尚可得憐憫;但若頑抗至被攻陷擄獲,那時便無憐憫可言。如今是恩典之日,上帝向悔改者揮舞慈悲的白旗;倘若我們繼續與上帝爭戰,直至祂以死亡風暴攻陷我們——那時便無憐憫可言。死後,我們的靈魂再無可為之事。啊,當默想死亡。據載澤琉庫斯(Zeleucus)遷居巴比倫時,攜帶的第一件家當竟是墓碑;要常思量你的墓碑。死亡默想將產生這些令人驚嘆的效應。
  5. 死亡默想將折斷驕傲的羽飾;你不過是會動的塵土!塵土與灰燼豈可驕傲?你的身軀將化為青草——轉瞬便遭鐮刀收割!
  6. 默想死亡將能給予罪惡致命一擊。奧古斯丁曾言,沒有比經常默想死亡更有效的罪惡解藥了。當我正在犯罪時——是否想過明日或許就是死期?若死亡在我執行魔鬼差事時降臨,豈非會將我送往他那裡領取雙倍報酬!隨身攜帶死亡之念如同懷揣一本書,當罪惡誘惑時取出此書閱讀——你將看見罪惡如煙消散。我們應當透過兩面鏡子審視罪惡——基督寶血的明鏡與死亡的明鏡。
  7. 默想死亡將成為放縱的韁繩;我豈該嬌養那終將躺臥在腐朽之屋的身軀?我們的救主在筵席間突然提及自己的安葬,馬太福音 Matthew 26 章。以死亡之念為食,將是抵禦暴食的絕佳防護。
  8. 默想死亡能使我們更善用時間,在短暫歲月中完成諸多工作。許多人聚在酒館虛擲光陰;使徒則囑咐我們要贖回時間。「要贖回光陰。」我們的生命當如珠寶,雖體積微小卻價值非凡。有人年少離世,卻已滿頭華髮。我們應如田野之草,有所用處;莫似屋頂雜草,未及成長便已枯萎。活著卻無益於人,非生命也—實乃虛耗生命。
  9. 默想死亡能激勵我們追求聖潔。死亡是最大的掠奪者,它很快就會奪走我們所有外在的慰藉。我們的美貌與榮耀之羽終將歸於塵土——但死亡無法奪走我們的恩典。威尼斯共和國(The commonwealth of Venice)的軍械庫上有這樣一句銘文:「居安思危者,福矣。」常思死亡之人,必能為其做最完善的準備。

✨ 第十一節 默想審判之日

羽毛輕飄飄地浮在水面 —— 金子卻沉入水底。同樣地,輕浮的信徒在虛榮中飄蕩,他們不在乎審判日的到來 —— 但嚴肅的靈魂會深深沉浸於對它的默想中。多數人總將那災禍之日遠遠拋開,正如阿摩司書 Amos 3:6 所言。據說義大利人每逢雷鳴便敲響鐘聲——讓鐘聲掩蓋雷鳴的轟響。魔鬼正是如此,用世俗的樂音迷惑人們,讓喧囂淹沒審判日的聲響,使人遺忘最後號角的聲音。多數人心懷罪孽,故不願聽聞審判之日。當保羅傳講審判時,腓力斯(Felix)渾身顫抖——因他良心有愧。約瑟夫斯(Josephus)記載腓力斯是個惡人,他誘拐他人之妻(土西拉, Drusilla)與他同居,當他聽見審判的信息,便顫慄不已。啊,我懇請你們默想這莊嚴的最後審判日;當旁人只想著如何積攢財富時,讓我們思忖自己在審判日將如何面對。

  1. 默想審判之日將使我們檢視自身所有行為;基督將帶著他的簸箕與篩子降臨。「我的這項行為,能否通過那偉大之日的考驗?」
  2. 對末日的最後一日進行默想,會使我們努力將自己的心靈呈獻給上帝——這位世界的偉大審判者。人們如何看待我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審判者對我們有何看法?我們必須向他站立或跌倒。銀河,或天文學家所稱的
    銀河系,是天上一個明亮的光圈,包含了許多星星——但它們如此微小,以至於沒有名字,也不被占星家所認知。請允許我以此作比;或許其他人不會注意到我們;我們是如此渺小,以至於在世間沒有名聲,但如果我們是真正的星星,並能將自己的心靈呈獻給上帝,當我們站在審判者面前時,我們將能昂首挺胸,無所畏懼。

✨ 第十二節 默想地獄

  1. 默想失去的痛苦。馬太福音 Matthew 25:10「門就關了」基督的面容被遮蔽,靈魂陷入永恆的黑暗與午夜;被逐出神的同在——在那同在中本有滿足的喜樂—— 這使受咒詛者的境況更顯淒慘,如同將苦膽混入茵蔯。
  2. 默想感官的痛苦。詩篇 Psalms 9:17「惡人,就是忘記神的外邦人,都必歸到陰間。」在此要默想兩件事, 1)地獄的場所。2) 地獄的同伴。
  3. 默想地獄的場所。路加福音 Luke 16:28 稱之為「痛苦的地方」。地獄中有兩樣事物特別令人痛苦。
    • 火湖。啟示錄 Revelation 20:15。這被稱為燃燒的火湖。奧古斯丁、彼得·倫巴德、格列高利一世(Augustine, Peter Lombard, Gregory the Great)都認為,地獄之火是物質性的火焰,儘管他們說這火比任何凡間爐火都要熾熱無數倍——相較於地獄之火,凡火不過是畫中之火罷了。但願我們當中無人能親身驗證這是何等火焰!我個人認為地獄之火部分屬物質、部分屬靈性;物質之火灼燒肉體,靈性之火煎熬靈魂。這正是神的烈怒,既是火又是風箱;「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詩篇 Psalms 90:11)。或許有人質疑:若地獄存在物質之火,豈不將焚盡其中軀體?我的回答是:這火將如摩西所見荊棘般焚而不毀(出埃及記 Exodus 3:2)。神的大能止息一切爭辯。既然神能以無限權能使火不傷Daniel等希伯來三少年 ( 但以理書 Daniel 3:25),難道不能使地獄之火焚燒卻不毀滅嗎?奧古斯丁曾提及西西里(Sicily, Italy)一種奇鹽,投入火中竟能漂浮;那位能使鹽逆其本性浮於火中的神,自然也能使受咒詛者的軀體在火中不毀。
    • 蟲子。馬可福音 Mark 19:44,「那裡的蟲子是不死的。」荷馬在他的《奧德賽》中虛構了提托斯(Titus)的肝臟在地獄中被兩隻禿鷹啃食的情節。基督所說的不死之蟲,是指內疚良心的啃噬。梅蘭希頓稱之為地獄般的狂怒——那些不願聽從良心勸誡的人,將感受到良心的啃噬;這兩者的極端痛苦是如此巨大,一邊是燃燒的火焰,另一邊是啃咬的蟲子,將會伴隨著「咬牙切齒」,馬太福音 Matthew 8:12,被詛咒的人將因恐懼和痛苦而咬牙切齒。 這必然是悲慘的境遇(正如拉蒂默所言),第一道菜是哭泣,第二道菜是咬牙切齒。 承受這地獄將是無法忍受的,逃脫它又是不可能的!
  4. 默想地獄中的同伴——魔鬼與他的惡魔,馬太福音 Matthew 25:41 。 約伯抱怨他是貓頭鷹(編譯者註:合和本聖經譯為:鴕鳥)的同伴,約伯記 Job 30:29 。 與魔鬼為伴又將是何等光景? 試想,牠們駭人的畸形——使地獄更顯黑暗。他們致命的敵意——他們對人類充滿憤怒。 他們先是誘惑者——然後是折磨者。
  5. 多默想地獄。讓我們藉由沉思進入地獄——這樣我們才不會因定罪而墮入地獄。那些受詛咒之人的處境是多麼不得安寧、毫無希望!古人編造恩底彌翁(Endymion)的傳說,說他獲得了朱庇特(Jupiter)允許永遠沉睡的特權。地獄中的受詛咒者會為這樣的特權付出什麼代價啊!他們的痛苦既無間歇,也無緩解。對地獄的嚴肅默想,會使我們視罪如地獄。 罪是地獄的燃料! 罪如同參孫的狐狸,尾巴上帶著吞噬的火焰。
  6. 默想地獄會使神的兒女歡欣。聖徒對地獄的恐懼,就像兩位馬利亞的恐懼一樣,馬太福音 Matthew 28:8 記載:「她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信徒或許會因想到那受刑罰之地而恐懼——卻也因知道自己永不會落入那地方而歡喜。當人站在高聳的岩石上,俯視下方洶湧的海浪時會顫抖,卻也慶幸自己不必在浪濤中掙扎。神的兒女想到地獄時,是戰兢中帶著歡欣。監牢本不是為君王之子預備的。有位博物學家曾觀察到,世上沒有什麼比鹽與血更能迅速熄滅火焰;但我確知——悔改的鹹淚與基督的寶血,必能為信徒澆滅地獄之火。基督已為你親嘗地獄之苦。神的羔羊在神忿怒之火中被焚燒——藉這燔祭,如今神已與祂的子民和好。噢,屬神之人何等應當歡欣!「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馬書 Romans 8:1);當神子在火窯中時(但以理書 Daniel 3:25),火焰絲毫不能傷害那三個少年人。 正如基督曾在神怒火的熔爐中暫時受苦,那烈火卻不能傷害信徒分毫。聖徒們披戴著基督公義的外袍,地獄之火永遠無法燒毀這件衣袍。

✨ 第十三節 默想天國

從默想的高處,如同從尼波(Nebo)山上,我們得以眺望那應許之地的全景。基督已代表所有信徒取得天國的產業,正如希伯來書 Hebrews 6:20 所言:「做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這座由神親自建造並居住的榮耀之城,必然璀璨非凡。天堂乃是諸般福樂的精髓與萃煉,聖徒們在那裡將獲得內心所渴求的一切聖潔之物。 奧古斯丁曾盼望離世前能親睹三件事:輝煌時期的羅馬城、講壇上的保羅,以及道成肉身的基督。但聖徒們將看見更美的景象——他們將目睹的不是羅馬,而是榮耀中的天堂;不僅見到講壇上的保羅,更將看見寶座上的保羅並與他同坐;他們所見的基督肉身,不再被軟弱與羞辱遮蔽,而是披戴屬靈的榮美;不再是受難的形體,而是得榮耀的身體。正如以賽亞書 Isaiah 33:17 節所言,他們必要「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

這是何等榮耀的地方啊!在天堂裡「神將成為一切的一切」(哥林多前書 1 Corinthians 15:28),祂是眼中的美景、耳中的樂音、心中的喜樂;無論是最貧窮的聖徒或最富有的信徒,都能同樣領受這份恩典。噢,基督徒啊,此刻或許你正辛勤耕作、扶犁勞作——但你終將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啟示錄 Revelation 3:21)。昆圖斯·庫爾提烏斯(Quintus Curtius)曾記載:有人在園中掘地時突然被立為王,披上金線刺繡的紫袍。最卑微的信徒也將如此——他將從勞苦工作中被提升,坐在神的右邊,頭戴公義冠冕!

要時常默想那天上的耶路撒冷。

  1. 默想天堂能激發並加速我們的順服。它會為我們遲鈍的心加上馬刺,使我們「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 1 Corinthians 15:58)。這榮耀的重量不會阻礙我們奔跑天路,反而使我們跑得更快!這重量將為本分添上翅膀。
  2. 默想天堂會使我們追求心靈的純潔,因為「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馬太福音 Matthew 5:8),唯有清澈的眼睛才能凝視明亮通透的物體。
  3. 默想天堂將成為我們苦難中的支柱。天堂會補償一切。在天堂的一小時就足以讓我們忘卻所有悲傷!如同太陽蒸發水分──神榮耀面容的一絲光輝就能拭乾我們所有淚水。


✨ 第十四節 默想永恆

億萬的年歲在永恆中不過是零,毫無意義。永恆是多麼驚人的概念!對敬虔者而言——永恆是沒有日落的白晝!對惡人而言 —— 永恆是沒有日出的黑夜!永恆是個能吞噬我們一切思想的深淵:當默想這節經文:「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馬太福音 Matthew 25:46)

  1. 默想永恆的刑罰。被定罪之人所飲的苦杯,將永遠無法從他們身邊移開。罪人與火爐永不分離。神的憤怒之瓶將持續滴落在惡人身上。當你數算過無數萬年,乃至超越所有算術極限的世代後,永恆甚至尚未開始!這「永遠」二字足以令人心碎!若樹木倒向地獄方向,它將永遠躺臥在那裡!如今是神寬容忍耐的時期,死後將成為罪人長期受苦的時刻,那時他將「受永火的刑罰!」(猶大書 Jude 7 節)
  2. 默想永恆的生命。那已抵達天國彼岸的靈魂,將遠離一切風暴。得榮耀的靈魂將永遠沐浴在喜樂的江河中。「你已將生命之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 Psalms 16:11)這正是天堂之所以為天堂——「我們要永遠與主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 1 Thessalonians 4:17)奧古斯丁說:「主啊,只要能見你面一日,我甘願承受世上任何苦痛。可嘆啊!若僅得一日,隨後就被逐出天堂——那反倒會加增我的痛苦!」但「永遠與主同在」這句話,卻編織成了榮耀的冠冕!永恆的狀態,就是安穩的狀態。
  3. 默想永恆,能使我們行事極其鄭重。當有人問起宙克西斯為何耗時良久繪製一幅畫作時,他答道:「我為永恆而畫。」思索此生過後那不可逆轉的境況,將使我們為永恆而祈禱、而生活。
  4. 默想永恆,能使我們看輕世上短暫易逝的事物。對眼望永恆之人而言,眼前這世界算什麼?不過虛無罷了。思念永恆者,必輕看「罪中短暫的享樂」。
  5. 默想永恆能幫助我們免於嫉妒惡人的昌盛。這些惡人或許此刻「身穿紫袍和細麻衣,天天奢華宴樂」。但與永恆相比,這算什麼呢?只要永恆存在,神就有足夠的時間來清算祂所有的仇敵!

✨ 第十五節 默想你的經歷

最後的默想主題是你的經歷。檢視你所領受的恩典:

  1. 上帝豈不是豐盛地供應你,並賜予你那些祂拒絕給予比你更優秀之人的屬靈恩惠嗎?這裡有個例證,創世記 Genesis 48:15 節:「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神。」你每一次進食——有恩典親手為你備膳。你就寢時——有恩慈為你垂簾,遣天使護衛環繞安眠。你所擁有的一切,皆出自無償恩典的寶庫!這正是值得默想的經歷。
  2. 難道上帝沒有為你擋下許多危險——難道祂沒有守護你嗎?
    • 上帝為你擋下了哪些屬世的危險?鄰居的房屋著火——卻未殃及你的住所。他人感染瘟疫——而你依然健康。看哪,那保護的金色羽翼正覆蓋著你!
    • 上帝為你擋下了哪些靈性上的危險?當他人被謬誤毒害時,你卻蒙保守。上帝已向你發出撤退的號令;你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 Isaiah 30:21)當你曾投身敵營,領取魔鬼的酬勞——然而上帝「從火中抽出一根柴」,轉變你的心,如今你擁護基督對抗罪惡。看哪,這預先的恩典!這正是值得默想的經歷。
    • 難道上帝沒有長久寬容你嗎?為何別人在犯罪當下即刻遭擊斃——如亞拿尼亞和撒非喇 (使徒行傳 Acts 5:1-11)—— 而你卻被留存,成為上帝忍耐的見證?
    • 有這樣一段經歷:神為你所做的,比為墮落天使所做的更多;祂從未賜予他們悔改的機會——卻年復一年地等待你,正如以賽亞書 Isaiah 30:18 所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祂不僅藉著聖道的傳揚叩擊你的心門,更在門外久久等候。祂的聖靈在你心裡動工多久了?就像一位鍥而不捨的求婚者,雖遭多次拒絕,仍不放棄追求。我彷彿看見公義手持利劍,即將揮下!但憐憫卻為罪人挺身而出:「主啊,再寬容他片刻吧!」我彷彿聽見天使對神說話,如同以色列王曾對先知以利沙所言(列王紀下 2 Kings 6:22):「我可以擊殺他們嗎?我可以擊殺他們嗎?」天使彷彿在問:「我們該取下這醉漢、這褻瀆者、這咒罵者的首級嗎?」但憐憫卻像管園的回答(路加福音 Luke 13:8):「今年且留著」,看他是否願意悔改。這難道不值得默想的經歷嗎?憐憫將公義化為彩虹;彩虹雖是弓形,卻無箭矢在其中! 正義如同無箭之虹——未曾將你射殺——此乃供人誦讀與默想的忍耐豐碑。
    • 難道神不曾屢次施以輔助之恩典?當祂命令你治死某種私慾,而你如約沙法般說道(歷代志下 2 Chronicles 20:12):「我們無力抵擋這來攻擊我們的大軍!」那時神便降下援軍,使「祂的恩典夠你用」。當神命你為某樣恩惠祈求,而你自覺極不配得;起初心靈死寂沉悶,霎時間卻超乎己力——淚珠滾落,愛火熾燃!此乃神施輔助之恩。若心靈在祈禱中燃燒,必是神點燃了火種!聖靈調校你靈魂的琴弦,此刻你方能奏出禱告的甜美樂章。此般經歷,值得深沉思量。
    • 難道上帝沒有為你戰勝撒旦嗎?當魔鬼試探你背棄信仰、誘你自戕,當牠要你相信你的恩典只是虛構,或上帝應許不過是偽造的契約;但你並未被這試探者擊敗——是上帝守護著你心靈的堡壘,否則撒旦的火箭早已射入!這正是值得默想的經歷。
    • 難道你未曾經歷過許多顯著的拯救嗎?當你瀕臨死亡門檻時,神蹟般地使你康復,如鷹般重振你的力量!難道你不能像希西家那樣書寫記載嗎?以賽亞書 Isaiah 38:6:猶大王希西家患病痊癒後所寫的詩篇。你原以為生命之日已完全西沉——但神卻讓這太陽逆轉多度。這正是值得你默想咀嚼的生命經歷。 當你被罪孽囚禁——腳掌陷入陷阱,而主卻斷開那羅網,甚至使那些設下陷阱的人親手拆毀它——看哪,這正是值得默想的經歷!噢,讓我們時常在心中反芻這些經歷。你們這些領受特別恩典的人啊,要藉著默想時常檢視所領受的恩典。
  3. 默想我們的經歷會使我們升起感恩之心。當我們思及上帝已用護佑的籬笆環繞我們,並在我們的道路上撒滿玫瑰,這將使我們拿起豎琴與提琴讚美主(歷代志上 1 Chronicles 16:4)。不僅要讚美,更要記錄下我們的祝福。默想的基督徒會為上帝的恩典編寫紀錄,使這些記憶永不褪色。上帝要將嗎哪保存在約櫃中數百年,為要保存那神蹟的記憶;一個默想的靈魂會謹慎保管屬靈經歷的嗎哪。
  4. 對我們經歷的默想會使我們的心順服於上帝。恩慈將成為一根針,將我們縫合於祂!我們會像伯納德那樣呼喊:「主啊,我有兩個小錢——一個靈魂和一個身體—— 我要將它們全都獻給你。」
  5. 默想我們的經歷能讓我們確信上帝絕非嚴苛的主人。我們可以引用親身經歷來駁斥這等誹謗。當我們跌倒時,上帝豈不曾伸手扶持?「我正說『我失了腳』,耶和華啊,那時你的慈愛扶助我!」(詩篇 Psalms 94:18)在我們即將昏厥時,上帝有多少次扶持了我們的頭與心?這樣的主豈能說是嚴苛?除了上帝之外,還有哪位主人會如此等候他的僕人? 基督徒們,請喚回你們的經歷。 你們曾擁有何等屬靈的喜樂? 何等內在的寧靜與平安—— 是這世界不能給予,死亡也無法奪去的! 基督徒自身的經歷可為上帝辯護,對抗那些只想指責祂的作為卻不願嘗試,只會挑剔卻不願遵行的人。
  6. 對我們的經歷進行默想,會使我們樂於與他人分享。我們會願意告訴我們的子女和相識的人,上帝為我們的靈魂做了何等大事——在某個時刻我們被壓至低谷,上帝將我們扶起; 在某個被離棄的時刻,上帝讓一句應許浮現腦海,帶來安慰的甘霖。 默想上帝恩待我們的作為,會使我們將自己的經歷傳遞並繁衍給他人,以致上帝向我們顯明的憐悯,在我們離世之後,能結出豐碩的讚美之果!

關於默想的主題已論述至此,接下來將探討默想的必要性。

☘️ 第七章、論默想之必要性

僅是隨身攜帶「上帝之書」並不足夠——我們必須加以默想。默想的必要性可從三個面向顯明。

  1. 神賜予我們聖經並傳講其話語,目的不僅是要我們知曉,更要我們默想其中真意。聖經乃是至高的神寫給我們的情書,我們不該匆匆掠過,而當沉思神書寫時的智慧,以及祂賜下這份禮物的深情厚愛。難道醫師開立處方,只為讓病人閱讀知曉藥方內容嗎?抑或要病人實際服用?神賜下福音良方給我們,正是要我們透過有益的默想來實際應用。你們以為神親手刻寫律法,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理論概念嗎?難道不是要我們反覆思想嗎?祂豈會不惜代價差遣使者遍行天下,以恩賜裝備他們(以弗所書 Ephesians 4 章),甚至讓他們為基督的工作瀕臨死亡—難道只為讓基督徒對所傳真理停留在膚淺的頭腦認知嗎?神所看重的,究竟是理論空談還是心靈默想?
  2. 默想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因為沒有它我們永遠無法成為敬虔的基督徒。一個不默想的基督徒,就像沒有武器的士兵,或是沒有工具的木匠。若不默想,神的真理便無法在我們心中存留。人心剛硬、記憶短暫——沒有默想,一切都將流逝!默想能將真理銘刻並緊繫於心。嚴肅的默想猶如將文字鐫刻於金石之上,歷久彌新。沒有默想,我們所有的講道不過如沙上寫字,又似以篩盛水。只讀不默想,就像藥效微弱的藥方難以見效。當代許多講道之所以如同不妊的子宮與枯竭的乳房,正是缺乏默想的緣故!
  3. 若不默想,我們所知的真理永遠無法觸動心靈。申命記 Deuteronomy 6: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若不藉由默想,神的話怎能進入內心?如同錘子將釘子釘入木頭——默想也將真理打入心底。食物吃下肚後,需經腸胃消化才能轉為養分;同理,耳朵聽見真理後,需經默想這番「心智的消化」,方能成為靈糧。缺乏默想,所傳講的道或能增加知識,卻無法觸動情感。認識真理與默想真理的差距,猶如火炬之光與太陽之光的區別。花園中點亮燈盞或火炬,對植物幾無影響;但太陽的光輝卻有溫潤之力,能催生作物、繁茂草木。同樣地,知識如同理解力中燃起的火炬,影響微乎其微——無法使人更趨良善。而默想則似日照運作於情感,溫暖人心使之更聖潔。默想為真理注入生命。 有許多真理,彷彿沉睡在心底,當我們默想時,它們便開始煥發生機與熱度。默想真理就像為昏厥之人按摩——能喚回生命。正是默想,造就了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4. 若不進行默想,我們便是在輕慢神與祂的話語。倘若一個人若將事物棄置一旁,從不放在心上,這表明他輕視該事物。上帝的聖經是生命之書;不默想其中的話語,就是貶低它的價值。假若國王頒布法令或公告,臣民卻置若罔聞,這便是藐視君王的權威。上帝將祂的律法作為神聖諭旨頒布;倘若我們不對其沉思默想,就是藐視祂的權柄,對神聖威嚴的褻瀆!

☘️ 第八章、 為何敬虔基督徒如此稀少之緣由。

  應用一:教導性說明

這讓我們真正明白,為何世上敬虔的基督徒如此稀少;究其原因,正是因為能靜心默想的基督徒太少。我們有許多人長著「聖經耳朵」,他們聽道時反應敏捷——卻疏於默想。這項屬靈操練幾乎已不復流行,人們過度沉溺於世俗店鋪,以致鮮少與神同登聖山。那些默想的基督徒在哪裡?那些默想罪惡、地獄、永恆的人又在何方?天國的賞賜──有誰每日默想天國景象?默想的基督徒何在?當今之世令人扼腕的是,許多掛著信徒之名的人,已將敬虔之言從餐桌驅逐,將默想從內室放逐。這背後必有約押之手運作。

魔鬼是默想的敵人;牠不在乎人們讀了多少、聽了多少;牠知道默想是一種安定心靈、使之進入恩典狀態的途徑。撒但可以容忍你們成為聽道與禱告的基督徒,只要你們不成為默想的基督徒。牠能忍受你們的小型火力,只要你們不裝入這顆子彈。

☘️ 第九章、對不默想上帝話語之人的責備

應用二、責備之用

這正是對那些確實進行默想卻不在上帝話語中默想之人的責備。他們將所有默想都引向了錯誤的方向;就像一個人把本該用來磨碎穀物的磨坊水放到了公路上,毫無益處。同樣地,有許多人將他們的默想投注在其他無益的事物上,對他們的靈魂毫無幫助。

  1. 農夫只顧著思索他的田地,卻不思量自己的靈魂。他思量的是如何改良貧瘠的土地,而非如何充實空虛的心靈;他不會讓田地荒廢,卻任由內心荒蕪;那裡沒有靈性的耕耘,連一顆恩典的種子都未曾播下。
  2. 醫生思索著他的治療方法——卻很少思考福音為他的救贖所開出的良方,即信心與悔改。通常魔鬼成了醫生的醫生,給他下了如此令人麻木的藥,以致他多半死於昏睡之中。
  3. 律師深思普通法;但對於上帝的律法,無論白天黑夜,他都鮮少靜心思考。當律師埋首於當事人的證據時,往往遺忘了自身的靈魂憑據;多數人本該展現屬靈證據之時,反倒四處尋求。
  4. 商人多半終日思慮他的貨物;他的心思全在如何增加產業,將十變作百。他「為許多事思慮煩擾」;他不晝夜思想神的律法書——只盤算自己的賬簿。到頭來你會發現這些思慮盡屬虛空,當死亡臨到時,你不過是披金衣的乞丐,所得的不過是愚人的收穫,正如路加福音 Luke 12:20所說的。
  5. 另有一種人專思想惡事,「在床上圖謀罪孽」,彌迦書 Micah 2:1。他們籌算如何誹謗詐欺;阿摩司書 Amos 8:5 記載「他們使伊法變小,使舍客勒變大」(編譯者註:合和本聖經譯文「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 伊法是購物用的量器,舍客勒是售貨用的砝碼。本該互相扶持的人,卻屢屢彼此傾軋。更有多少人終日籌算報復?這對他們甘甜如滴蜜。他們的「心必思想那驚嚇的事」,以賽亞書 Isaiah 33:18。罪人原是自己的兇手,神更要使他成為自己的驚嚇。

☘️ 第十章、關於默想的聖潔勸誡

應用三:勸勉

接下來,我要勸勉基督徒履行這項至關重要的默想本分。若有一項職分值得我更懇切熱忱地敦促你們,那便是默想——因為宗教信仰的精髓與靈魂,泰半蘊含其中。植物不澆灌豈能結果?食物不消化焉能滋養?同樣地,我們若不默想,就無法在聖潔中結出果實。上帝預備糧食,牧者僅能為你們烹調擺盤——但必須透過默想方能內化吸收。
缺乏默想,你或將如先知以賽亞在 以賽亞書 Isaiah 24:16那般呼喊:「我消瘦了!我消瘦了!我有禍了!」啊,容我勸說敬畏上帝之人認真投入此項本分。若你過去輕忽了它,當為此懊悔,如今開始以良知持守吧!每日至少一次,藉著聖潔的默想將自己與上帝獨處。攀登這座山嶺,當你抵達峰頂時,必將看見前方呈現基督與天國的壯闊景致。 容我提醒您伯納德(Bernard)的那句話:「哦,聖徒啊,難道您不知道您的丈夫基督是羞怯的,不願在眾人面前顯露愛意嗎?退到內室或田野中默想吧,在那裡您將得到基督的擁抱。」
雅歌 Song of Songs 7:11-12 記載:「我的良人,來吧!你我可以往田間去,你我可以在村莊住宿。 我們早晨起來往葡萄園去,看看葡萄發芽開花沒有,石榴放蕊沒有,我在那裡要將我的愛情給你。」噢,但願我能邀請基督徒履行這罕見的本分。為何你們不在神的律法中默想?容我與你們辯明此事;原因何在?我彷彿聽見有人說:「我們確實明白這本分的必要性——但唉,有太多阻礙啊!」有兩大異議橫亙於前,我將逐一化解,盼能更有效地勸勉眾人履行此責。

☘️ 第十一章、異議解答

異議 1:我在世上事務繁多,根本無暇默想。
回答:世俗之事確實是默想的大敵。在人群中容易遺失錢包;在紛繁的世俗事務中,我們也容易失去所有屬靈的。

只要心靈仍如交易所般忙碌,我就不指望它能成為一座聖殿。但為了回應這個質疑;難道你真有那麼多事務纏身,以致無暇默想——彷彿虔誠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適合閒暇時打發時間?什麼!沒時間默想!那你生命的要務究竟是什麼——難道不正是默想嗎?上帝從未派遣我們來世間只為積累財富(我並非反對以職業為志業的工作),但我要說這絕非我們存在的目的。上帝差遣我們來世間的真正使命是靈魂得救;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運用方法,也就是神聖的默想。現在,你竟說沒時間默想?這就像農夫宣稱自己事務繁忙,沒空犁田播種;可是,犁田播種不正是他的本業嗎!

基督徒竟說沒有時間默想,這豈不是瘋狂之舉?他們一生的要務不就是默想嗎?啊,要當心別因致富而最終變得一文不值。當心上帝不會對你提出破產宣告,讓你在眾人與天使面前蒙羞。沒時間默想!你會發現前人同樣有許多事務與公共事務需處理,卻仍被呼召要默想,約書亞記 Joshua 1:8 記載:「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 ... 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約書亞本可推諉,他是軍人、統帥,整頓軍隊的重任主要落在他身上,但這不該使他偏離敬虔;約書亞必須默想上帝的律法書。上帝從未要人讓敬虔這重大要務屈從於商店或農場;或讓特定職業排擠出追求聖潔的普遍責任。

異議 2:但默想這責任太難了。每天撥出時間讓心靈進入默想狀態非常困難;熱爾松自述有時需花三四小時才能讓心靈進入屬靈狀態。

回答。這會造成阻礙嗎?對此我將給予三方面的答覆。

  1. 上帝為天國設定的代價,就是勞苦。我們的救恩使基督付上寶血,我們理當付上汗水。「天國是努力進入的」,馬太福音 Matthew 11:12 節如是說。這就像一座頑抗的堡壘,而宗教義務就是對它發起強攻。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必須對自己施加暴力(雖非對自然本我,而是對罪性本我)。自我不過是肉體罷了。肉體總叫嚷著要安逸,它實為放蕩之徒!不願付代價禱告、悔改——不甘心將頸項置於基督的軛下!如今基督徒必須恨惡自己;以弗所書 Ephesians 5:29 說「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但在這意義上他必須恨惡自己的肉體,「就是肉體的私慾」(羅馬書 Romans 8:13; 編譯者註:也參考加拉太書 Galatians 5:16)。他必須透過治死己心和默想操練來對自己施加暴力。你說默想太難,難道在地獄煎熬不比這更難?
  2. 我們在其他事上可不這麼推論;財富難得,所以我就坐等貧窮嗎?絕不!困難正是勤奮的磨刀石。人們為黃金尚且願意冒險,我們豈不更應為那比俄斐精金更寶貴的付上一切?透過默想,我們汲取應許中的精髓。
  3. 雖然我們初涉默想時或許感到艱難,但一旦進入其中,便覺甘甜怡人。基督的軛初負時或顯沉重,但一旦習慣,便成輕省;這非枷鎖,實乃冠冕。奧古斯丁曾言:「主啊,我越是默想祢,祢於我越發甘美!」正如大衛王在詩篇 Psalms 104:34 所寫:「我默想祢便覺甘甜。」(編譯者註: KJV 英王版原文:My meditation of Him shall be sweet; 新標點合和本 CUVMPT:願他以我的默念為甘甜) 詩人們描述奧林帕斯山(Olympus)巔永保寧靜祥和。攀登默想的嶙峋山徑固然艱辛,但當我們登頂之時,眼前盡是怡人景致,有時甚至恍若置身天堂。藉由神聖默想,靈魂彷彿每日清晨與上帝共進早餐。當基督徒駐足默想之巔,便如彼得在變貌山((編譯者註:這山可能是黑門山)上的經歷(馬太福音 Matthew 17:4),不禁呼喊:「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他戀戀不捨下山之路。若有人前來談論買賣交易,他反覺這是在招致虧損!

當靈魂登上高山時,究竟嚐到了什麼隱藏的嗎哪!上帝的靈來訪是何等甜美!當基督獨自在曠野時,天使便來安慰祂。當靈魂獨自進行神聖的默想與禱告時,前來安慰的不是天使,而是上帝自己的靈。一個在高山上遇見上帝的基督徒,絕不會用他默想的時光來交換世上最璀璨的珍珠或閃耀的美物。難怪大衛終日默想,詩篇 Psalms 119:97。不僅如此,彷彿白晝太過短暫,他還借用夜晚的部分時光,詩篇 Psalms 63:5 節:「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默想你。」當眾人沉睡時,大衛仍在默想。凡恆心默想者,必如參孫在此職分中尋得蜂蜜。因此,莫因困難而氣餒。那甘甜滋味將無限抵銷一切辛勞。

☘️ 第十二章、論隨時默想

既已掃除這兩項阻礙,容我再次激勵各位「晝夜思想上帝的律法」。在此要勸勉大家實踐兩種默想—— 偶發性默想、刻意性默想。

  1. 偶發性默想,是針對任何突發狀況所進行的思考。幾乎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時——是我們不能立即引發一些沉思的。

    正如一位優秀的草藥師能從每株草藥中提取精華和精髓,基督徒也能從每個事件中提取默想的素材。一顆虔誠的心,如同火焰,能將所有事物轉化為默想的燃料。
    我將為你舉幾個例子。當你仰望天際,觀看那綴滿璀璨光輝的穹蒼,你便能升起這般默想。若這腳凳尚且如此榮美,那上帝親臨的寶座又該何等輝煌!當你望見繁星點綴的夜空,且思量:基督這明亮的晨星該是何等耀眼!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妮卡(Monica)曾佇立凝望陽光時,興起這般默想:「噢!若這日光尚且如此明亮,上帝臨在的光輝又該何等絢爛?」當你聆聽那愉悅感官的樂音時,當下便可升起這般默想:「有何樂音能比良心的聲音更美?這正是內在的極樂鳥,牠那啁啾的旋律以喜樂陶醉、擄掠靈魂!」終日享有這天籟之人,夜間便可枕著大衛的安眠枕,與那甜美歌者同聲說道:「我必安然躺下睡覺。」(詩篇 Psalms 4:8)能在自己胸懷覓得天國之人,是何等有福啊!

    清晨梳妝打扮時,喚醒你的默想之心,如此思忖——但我是否已裝飾了內心隱藏的人?我可曾在上帝話語的明鏡中檢視自己的心靈?我已穿戴外衣——但我是否已披上基督?相傳有位名叫潘波(Pambo)的聖徒,看見一位貴婦整個早晨對著鏡子梳妝,不禁潸然淚下:「唉,」他說,「這位婦人花費整個早晨裝飾她的軀體,而我有時連一小時都不願花來裝飾我的靈魂!」當你坐下用餐時,讓你的默想先品嚐這道前菜:「那些將在天國享用聖餐的人何等有福!上帝預備的將是何等榮耀的盛宴!那將是何等愛的饗宴,唯有摯友方能入席!」

    當你夜晚就寢時,請如此默想:「不久我將脫去這具肉體的塵世衣裳,在墳墓中安眠!」當你看見法官步入法庭,聽見號角聲響起時,要像希羅姆那樣在心中思索——那尖銳的號角聲仍在你耳際迴盪:「死人們啊,起來接受審判吧!」當你在街上看見窮人行走時,要升起這樣的默想:「這正是基督行走的畫像!」祂連枕頭之處都沒有(馬太福音 Matthew 8:20)。我的救主成為貧窮,好叫我因祂的貧窮得以富足!當你前往教堂時,要這樣思考:我現在要去聆聽上帝說話,切莫掩耳不聽;若我拒絕聆聽祂話語中的訓誨,接下來就將聽見祂在震怒中發言!(詩篇 Psalms 2:5)。

    當你在果園漫步,看見植物結實纍纍、草木欣欣向榮時,請思想:在神眼中,一個茁壯成長的基督徒是何等美好的景象!那些結滿果子的公義之樹多麼美麗——當他們滿溢信心、謙卑與知識之時。當你摘下花園中的玫瑰蓓蕾時,要升起這樣的默想:「恩典初綻的蓓蕾何等可愛!神珍視含苞待放的基督徒,祂喜愛青春綻放的光彩,勝過年邁凋零的殘影。」當你從葡萄樹上摘取果實時,要思想基督這真葡萄樹;那葡萄所流出的寶血何等珍貴!那裡結出的珍稀果串,連天使都樂意品嘗!

    據說奧古斯丁經常沉浸於這類即興默想。擁有寬容的心,如同煉金術士的魔法石,能將一切化為黃金——他能從世俗之事中獲得天上的啟示。熟練的化學家能將數種金屬混合後,憑藉其技藝從賤金屬中提煉出金銀。同樣地,基督徒也能透過屬天的煉金術,從所見的各種世俗事物中提煉出如黃金般的默想!的確,將一切轉化為屬靈用途,需要一顆屬靈的心;我們有基督自己的榜樣,如約翰福音 John 4:7-14 所示。當祂坐在雅各井旁時,即刻就井水展開默想,並闡述了一段關於生命之水最精闢的論述。

  2. 要鼓勵大家進行「刻意默想」,這是最主要的操練。每天撥出特定時間,以嚴肅莊重的態度在屬靈的高處與神對話:敬虔之人是分別為聖的(詩篇 Psalms 4:3),正如神透過揀選將他分別出來,他也透過默想將自己分別出來。

☘️ 第十三章、最適合默想的時機

問題一:什麼是最適合默想的時機?

答:關於時機的安排,這很難一概而論,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與事務。但若要我坦率地說,清晨是最適合默想的時刻。與上帝對話的最佳時機,正是我們最能獨處的時刻——也就是在世俗煩憂如眾多訪客般湧至門前、請求進入之前。清晨可說是整日的精華時段,讓我們將這精華時光獻給上帝吧。就像蒸餾烈酒時,最初餾出的酒液最為香醇濃烈,隨後餾出的則逐漸淡薄;同樣地,清晨時分從心靈中蒸餾出的第一批默想最為珍貴,我們會發現它們充滿了生命力與靈性。晨光正是黃金時刻。上帝喜愛初熟的果子,出埃及記 Exodus 23:19 節記載:「地裡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讓我們將一天中初熟的時光獻給上帝,最初的思緒必須為天堂保留。學子利用清晨研讀,高利貸者早起查閱帳簿,基督徒更應當以晨禱開啟一日。 大衛在破曉前就與神同在,詩篇 Psalms 119:147 節:「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言語。」

問題二:為何選擇清晨作默想?

答案一:因為早晨的心智最適合從事聖潔的職責;此時的基督徒最能活出真實自我。當一個人被日間事務耗盡心力,夜晚的敬拜將會何等疲憊!那時他更適合睡覺而非默想。清晨是一日之后,此刻想像力最敏捷、記憶力最鮮明、精神最煥發、身體因睡眠恢復元氣而最為清爽。這是不變的法則。

  1. 當我們感到身心最協調之時,便是事奉神的最佳時刻。早晨的心如同調好音的小提琴,能奏出最甜美的旋律。
    晨間思想會在接下來的一整天與我們形影不離。羊毛初次染色效果最佳,且不易褪色。當清晨時分心靈接受良善思想的浸染,便能更好地持守這神聖的印記;如同深入纖維的色澤,不易消逝。心靈會持續品味晨間默想的芬芳,就像酒杯會留存最初倒入的葡萄酒色澤與香氣;又像雪松衣櫥中的亞麻織品,香氣能縈繞許久。早晨就用屬天的思想薰陶你的心靈吧——它的屬靈馨香將久久不散!一日之始先將心志轉向天國——接下來整日的步履都會更加輕省。心靈接納思想的過程,就像旅店接待賓客——最早入住的客人總能分配到最好的房間;後來者就只能入住較差的客房。同樣地,當心靈以聖潔默想作為晨間貴賓,即使稍後世俗念頭來訪,也只能被安置在最偏僻的角落——它們在情感層面的居所最為卑微。最好的房間,清晨就為基督預備妥當了。 清晨將心思迷失於世俗之中的人,整日都難以尋回本心。
  2. 讓神擁有我們一日之初的思念,乃是我們向神獻上莊重尊崇的一部分。我們給予尊貴之人最佳禮遇——讓他們居首位。若我們尊榮神(祂的名為可畏且聖潔),便會讓屬神的念頭佔據首要地位。當世俗之事最先佔據我們心思,即顯明我們最珍愛的是這世界。貪財之人晨起最先思量的必是他的錢財——這正是金錢深植其心的明證。哦!基督徒啊,當將晨間的默想獻與神。若讓世俗之事先於神而得服侍,祂必視為輕慢。設想一位君王與囚犯同處一室共進餐點,分坐兩席;倘若那囚犯要求先上菜餚、先受服侍,君王必深感屈辱,視此為對其尊嚴的藐視。當我們將晨光時分的全副心思都用來服侍世俗,卻將一日將盡、心思倦怠時的殘餘獻給主——這豈不是對榮耀之神的公然藐視!
  3. 上帝配得。上帝理當得到我們最初的思想;祂早早就將我們放在心上;在我們尚未存在時,祂就已思念我們,如以弗所書 Ephesians 1:4 所說:「創立世界以前」。在我們墮落之前,祂已思考如何拯救我們。我們佔據了祂晨間的思緒。啊!祂對我們懷抱何等恩典的意念,何等平安的意念!從亙古以來,我們就佔據祂的心思;既然我們曾得享上帝最初的意念,祂自然也配得我們最初的思念。
  4. 這是效法聖徒的榜樣。約伯清早起來獻祭(約伯記 Job 1:5)。大衛醒來時便與神同在(詩篇 Psalms 139:17-18),這確實是獲得早晨祝福的途徑。「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出埃及記 Exodus 16:13),祝福的甘露總是早早降臨—— 此時我們最可能蒙神同在。若想遇見朋友,你必趁清晨他尚未出門時前往。我們讀到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使徒行傳 Acts 2 章),那時正是早晨,從彼得的講道可推知(使徒行傳 Acts 2:15 節),當時「時候剛到巳初」。早晨是結實纍纍的時辰,「早晨要種你的種子」(以賽亞書 Isaiah 17:11),藉著晨間默想,我們讓恩典的種子茁壯成長。
  5. 我並非全然否定晚間默想的價值。以撒曾在傍晚時分出外默想(創世記 Genesis 24:63)。當事務已畢、萬籟俱寂之際,於晚間與神相交實為美事。神既悅納晨祭,也喜愛晚祭(出埃及記 Exodus 29:39)。如同浮面奶油甘美,沉底糖漿亦甜,在兩種情境中,晚間默想皆具妙益。
    • 若因事務緊迫,以致你僅有時間閱讀與禱告;那麼就以晚間的默想來補償早晨默想的不足。
    • 若你發現自己在晚間更容易產生良善的思緒——因有時心靈會受到更強烈的驅動,思緒也更具適應性與和諧度——切莫錯失此等時機進行默想。誰能斷言這不會是對聖靈的澆熄?莫將這蒙福的鴿子從你靈魂的方舟中驅離。在此類情境下,晚間默想實屬合宜。然容我直言,若需表明立場,清晨時分更為可取;正如向日葵於晨間綻放以承接旭日暖輝,你的靈魂亦當於清晨敞開,以承接屬神的甜美思緒。關於默想的時機,暫且談至此處。

☘️ 第十四章、基督徒應默想多久

問題 2. 但我應該默想多久?

回答. 若我們思考世界擁有多少時間,每天至少該給予上帝半小時。我只提出這條通用準則——持續默想,直到你感到內心在這項職責中逐漸溫熱。

若有人渾身冰冷,你問他該在爐火旁佇立多久?自然是直至通體暖透,堪當工作為止。同理,基督徒啊,你的心常是冰冷的——即便盛夏酷暑,你的心仍如冰封;此刻就當佇立於默想的爐火前,直至情感漸暖,靈命得著裝備大衛默想,直到心裡火熱,如詩篇 Psalms 39:3 所記。我將以伯納德(bernard)那句精妙的話作結:「主啊,我絕不會離開祢卻不帶著祢同行。」願這成為每位基督徒的決心——不停止對神的默想,直到在生命中遇見神的印記——如雅歌 Song of Songs 5:4 所描述的「我便因他(神)動了心」,或雅歌 Song of Songs 8:6 所言的「愛火燃燒」。

☘️ 第十五章、關於默想的益處

在解答這些疑問後,接著我要說明默想帶來的益處與實用性。我認為沒有任何一項修持能比默想帶來更豐碩的果效。相傳泰勒斯放棄政務投身哲思,成為一位沉思的哲學家。啊!但願我們能明白這項修持所蘊藏的益處,我們必會時常遠離塵世喧囂,專心致志於默想之中。

默想的益處可從下列幾個面向呈現:

  1. 默想是從神的話語中得益的絕佳方式。閱讀或許能讓真理進入頭腦,但默想卻能讓真理進入心靈!與其聽五篇講道,不如專心默想一篇。許多人抱怨從講道中得不到益處,主要原因或許在此——他們沒有反芻消化,未曾對所聽見的信息進行沉思默想。即使天使從天而降向人傳道,甚至耶穌基督親自擔任講員,若不經過默想,人們永遠無法真正獲益。牛奶需要靜置才能凝結成奶油,真理也需在心中沉澱方能轉化為屬靈養分。蜜蜂採集花蜜後,會在蜂巢中加工釀成蜂蜜;同樣地,聆聽真理講道如同採擷花朵,必須透過心靈蜂巢般的默想加以醞釀,真理才能如蜜般滋潤生命。孩童有種病症稱為佝僂病,頭部碩大卻四肢瘦弱難以發育——這正是只聽不默想的屬靈光景寫照。 許多信徒患了屬靈軟骨病,他們的頭腦膨大、知識淵博——卻在敬虔上一無長進,心靈萎靡,步履蹣跚,無法在神的道路上昂首闊步;這病症的根源,正是缺乏默想。徒有聖經知識而不默想,我們與魔鬼何異!撒旦本是光明天使,內心卻漆黑如墨。
  2. 默想能使心靈沉穩,這永遠是最佳狀態。默想如同壓艙石;船隻裝載壓艙物後,便不易被風浪掀翻;心靈經過默想沉澱,就不會被虛浮之事輕易動搖。有些基督徒心思輕浮,正如西番雅書 Zephaniah 3:4 所言:「她的先知是虛浮詭詐的人」。輕浮的基督徒會隨風倒向任何異端邪說——羽毛總會隨風飄蕩:現今有太多如羽毛般輕飄的信徒;魔鬼稍加誘惑,他們便如火藥般一點就著。但默想能使心靈穩重,神如此評價穩重的信徒:如大衛對歌利亞的劍所言:「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把它給我吧。」默想使基督徒更加堅固;純金最為珍貴;唯有堅實的基督徒才能在神眼中通行無阻。當心靈越發嚴肅時,就越屬靈;越屬靈,就越像眾靈之父。當一個人嚴肅時,他最適合被使用。嚴肅的基督徒最適合服事,而默想正是使心靈進入這蒙福狀態的途徑。
  3. 默想是情感的風箱。默想孵化美好的情感,就像母雞孵蛋般呵護孕育。我們在默想的火焰中點燃情感,「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詩篇 Psalms 39:3)大衛沉思生命的短暫,看哪,他的心如何為此激動——詩篇 Psalms 39:4 節寫道:「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我們對屬靈事物的情感如此冷淡,正是因為我們未在默想的火焰中多加溫暖。真理光照使我們成為發亮的燈,默想則使我們成為燃燒的燈。若僅以理性認識基督,卻不以情感體會,那有何益處?激發神聖情感正是默想的本質。這樣的靈魂能迸發何等熾熱的愛!當大衛默想神的律法後,他無法不選擇去愛它:「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地思想。」(詩篇 Psalms 119:97)當新娘透過默想凝視良人那獨特的美——「白而且紅」(雅歌 Song of Songs 5 章),她便患了相思病(雅歌 Song of Songs 5:8 節)。 加萊亞提烏斯· 卡拉奇亞盧斯(Galeatius Caraccialus),那位著名的維科侯爵(Marquis of Vico),在長期默想基督後,以神聖的激情呼喊:「願那些認為世上所有黃金都比不上與耶穌基督一小時交通的人,他們的錢財與他們一同滅亡!」
  4. 默想能預備心靈履行聖職。如同樂師先調好樂器才演奏樂曲,默想也是如此調校心弦,使心靈適於任何神聖事奉。默想之於職分,猶如風帆之於船隻,能讓靈魂更迅速地前進。
    • 默想能預備心靈聆聽。當土地因默想而鬆軟時,正是播撒神道種子的最佳時機。
    • 默想與禱告密不可分。 禱告是靈魂屬靈的脈搏,藉此強烈地渴慕神。沒有禱告就無法存活;正如人若停止呼吸就不能生存,靈魂若不向神呼求也同樣無法存活。禱告引領恩典降臨,祈禱使恩典聖潔,更讓恩典真正成為恩典(提摩太前書 1 Timothy 4:5)。禱告擁有超越神性的力量(何西阿書 Hosea 12:4)。禱告如同帶著祈求的書信直達天庭。禱告是屬靈的水蛭,能吸出靈魂中罪的毒素。禱告是何等蒙福的(我該說這是本分還是)特權啊!默想是禱告的助力;傑森(Gerson)稱之為禱告的乳母。默想如同燈油之於燈盞;若無默想持續供應,禱告的燈火很快就會熄滅。默想與禱告就像一對斑鳩——形影不離。若將兩者分開,另一者便會消亡。一位熟練的釣客懂得觀察魚兒最易上鉤的時機與季節,才拋出釣鉤。同樣地,當心靈因默想而溫熱時,此刻正是拋出禱告之鉤、祈求憐憫的最佳時機。以撒在田間默想後,返家時便已預備好禱告。當火槍填滿火藥時,正是擊發的最佳時刻。因此,當心中充滿良善思想時,基督徒最適合透過禱告來釋放——此刻他正將整排的嘆息與呻吟射向天際。 默想帶來雙重的益處——它既注入,也傾瀉。首先,它將美好的思想注入心靈,接著又將這些思想化為祈禱傾瀉而出。詩篇 Psalms 39:3 節記載大衛說:「我默想的時候」,緊接著下一句(詩篇 Psalms 39:4)便是禱告:「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而在詩篇 Psalms 143:5-6 節中:「我追想古時之日,思想你的一切作為」——他腦海中的默想,為雙手在祈禱中伸展鋪平了道路。當基督在山上時,祂便禱告。同樣地,當靈魂登上默想之山時,此刻正是祈禱的最佳時機。 祈禱是默想孕育的孩子。默想在前方開路,祈禱則在後方壓陣。
    • 默想適合用來謙卑己心。當大衛凝視造物之工,思及其榮美、和諧、運行與影響時,驕傲的羽翼便紛紛凋落,他心中開始萌生自我降卑的念頭,正如詩篇 Psalms 8:3-4 所言:「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
    • 默想是抵擋罪惡的強效解藥。大多數的發生都是因為缺乏默想。人們常因無知而犯罪。如果他們認真思考的本質,還會如此野蠻地放縱情慾嗎?倘若他們仔細考量毒蛇的螫刺,還會徒手捉拿牠嗎?罪惡會在良心上植入蛀蟲,為死亡增添毒刺,更在地獄點燃烈火。若人們能默想這點——在享盡珍饈美饌後,死亡終將清算一切,而他們必須在地獄償付代價——他們必會像大衛那樣說(雖情境不同):「不叫我吃他們的美食」(詩篇 Psalms 141:4)。魔鬼的蘋果核心藏著苦澀。人們若能思及此,必會驚出一身冷汗,如同看見天使揮舞的利劍般震懾!默想正是擊退罪惡的金盾!當約瑟的主人妻引誘他行惡時,默想護衛了他:「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默想使心靈如浸濕的火絨——再也無法被魔鬼之火點燃!
    • 默想是貪婪的良藥。貪婪之人即是偶像崇拜者(歌羅西書 Colossians 3:5)。他雖不向偶像屈膝,卻在錢幣上的刻像前膜拜。默想正是減低我們對世俗之重視的絕佳方式。站立高處者看來,宏偉之物亦顯渺小;若能居於星辰之間,大地便如虛無。對那位立於默想高峰的基督徒而言- 世間萬物在他眼中怎會顯得如此虛無縹緲、形同無物!他看不見世俗之人在其中所見。他已登入高塔,天堂才是他的視野。正如詩篇 Psalms 113:6 所言:他坐「著至高,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我懷著敬畏之心引述此語。藉著默想棲居高處的基督徒,將俯視塵世、觀看這下方領域之事視為自我貶抑。保羅的默想崇高如天使,他注視著那看不見的事物(哥林多後書 Corinthians 4:18節)。他是如何踐踏這世界,如何輕蔑它?「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向著世界是死的(加拉太書 Galatians 6:14),彷彿在說:「它太渺小,不值得我掛心!」追逐冠冕之人,豈會去捕捉小魚?被神聖默想提升的基督徒,不會將心思放在雙腳所踏的塵世上。
    • 神聖的默想能驅逐虛妄與罪惡的念頭。它潔淨人的想像力,「惡念存在你心裡要到幾時呢?」耶利米書 Jeremiah 4:14。心靈是罪惡最初形成的工坊。罪始於思想。邪念是最初籌謀惡事的策劃者。心思與想像就是罪惡最初上演的舞台。心懷惡意之人在思想中演繹著罪,他盤算著報復。不潔之人在思想中演繹著淫亂,他沈溺於情慾。主因我們思想中的邪惡而降卑我們,箴言 Proverbs 30:32 說:「你若心存惡念,就當用手摀口。」人們在想像的密室中犯下多少罪孽啊? 默想神的律法將是驅散這些罪惡念頭的好方法。如果大衛隨身攜帶律法書並默想其中話語,他就不會以淫慾的眼光看待拔示巴(撒母耳記下 2 Samuel 11:2)。聖潔的默想本可撲滅那情慾的野火。神的言語是純淨的(編譯者註:合和本聖經譯為:精煉)(詩篇 Psalms 119:140),不僅本質純淨,更能有效淨化人心。它不僅本身純潔,更能使默想它的人變得純潔。基督曾用鞭子將買賣之人趕出聖殿(約翰福音 John 2:15),聖潔的默想也會驅逐閒散遊蕩的念頭,不讓它們駐留心間。為何天上的天使沒有絲毫虛妄念頭?因為他們時刻注視神,目光永不偏離。若靈魂之眼能透過默想定睛於神,虛妄不潔的念頭必將消散!正如那婦人在城樓上,亞比米勒靠近城樓欲進入時,她從塔上扔下磨石擊殺了他(士師記 Judges 9:52-53)。同樣地,當我們登上默想的高塔,罪惡念頭企圖靠近時,我們也能從這高塔投下磨石,將其徹底粉碎。 因此你已看見默想帶來的好處。

☘️ 第十六章、默想的卓越性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將幸福置於心靈的沉思之中。奧古斯丁、屈梭多模和居普良(Augustine, Chrysostom, and Cyprian)都高度讚揚默想——稱其為敬虔的苗圃。耶柔米(Hierom)稱之為他的樂園。我該用何等言語來闡明它?其他職分固然卓越——但「你超越它們所有」。默想是一切恩典之友,它澆灌靈命的栽種。我可用巴西流(Basil)的話稱之為「鎖藏一切恩典的寶庫」;並附和狄奧菲拉克特(Theophylact)所言,這是「我們進入榮耀的門戶」。藉由默想,靈性被提升至近乎天使的境界。默想在我們抵達之前,便溫柔地將我們置於天堂。默想使神與靈魂相會(約翰一書 1 John 3:2)。

默想是聖徒們的明鏡,藉此他們得以窺見不可見之物。默想是他們攀升至天堂的金色階梯。默想是他們差遣出去的探子,去探尋應許之地,並帶回以實各谷(Eshcol)的葡萄串。默想是他們放飛的鴿子,口中銜回和平的橄欖枝。但若非親嘗蜜之甘美,誰能道盡其中滋味?我將默想的卓越之處留給那些有經驗的基督徒,他們會說這種慰藉感受遠勝於言語所能表達。

為激勵眾人實踐這極有益處、卓越(我幾乎要說屬天使的)的職分,容我提出一些神聖的動機來推動默想;若我能使這職分在基督徒中復興,我將何等欣喜。

☘️ 第十七章、推動默想的神聖動機

  1. 默想顯現一個人的真實本質。藉此,人可以衡量自己的心是好是壞。箴言 Proverbs 23:7 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一個人的默想如何,他的為人也就如何。默想是基督徒的試金石,它顯明一個人由什麼材質構成。默想是屬靈的索引——如同索引顯示書中內容,默想則顯露心中的光景。若一個人終日思想的是如何戰勝罪惡、如何在恩典中成長、如何與神更親密相交,這便顯明他內心的屬靈格局。透過這個脈搏的跳動,你便能判斷自己靈魂的健康狀況。敬虔之人的特徵正是「敬畏耶和華,並思念他的名」(瑪拉基書 Malachi 3:16)。思想如何,心也如何。但那些不敬虔之人的心思卻被驕傲與慾念佔據。他們的「意念都是罪孽」,以賽亞書 Isaiah 59:7。當虛妄的罪念來臨時,不敬虔之人縱容這些念頭,為其騰出空間,任其與自己同食共寢。但若有好念頭偶然浮現,很快便會被如不受歡迎的客人般逐出門外;這顯露出內心的極大敗壞。但願此事能激勵我們進行聖潔的默想。
  2. 思想神,不僅帶來愉悅,更留下平安。與神共度的時光最為美好。良心如蜜蜂,賜下蜜糖。當死亡臨近,我們不會因曾沉浸於聖潔的獨白與默想而懊悔。但罪人將得何等尊榮呢?當他如約蘭質問耶戶般質問良心(列王紀下 2 Kings 9:22):「平安嗎?良心啊,平安嗎?」良心必如耶戶回答:「你母親耶洗別的淫行邪術這樣多,焉能平安呢?」哦,那時的人將何等悲慘!基督徒啊,若你們渴望平安,「就要晝夜思想神的律法。」這項默想的職責若被忽略,心靈便會恣意奔馳,不再是一座葡萄園,而將成為一片荒野。
  3. 默想能保持心靈處於健康的屬靈狀態。它拔除罪惡的雜草,修剪無用的枝枒,澆灌恩典的花朵,清掃心中所有路徑,讓基督能歡然行走其中。若缺乏神聖的默想,人心便如懶惰人的田地(箴言 Proverbs 24:31),長滿荊棘蒺藜—— 充斥著污穢世俗的念頭。這與其說是基督的花園,不如說是魔鬼的豬圈。就像一棟傾頹的房屋,只適合污靈居住。
  4. 一切世俗默想的徒勞無功。有人費盡心思積攢錢財,終日思量如何飛黃騰達;然而當他累積財富之時,上帝往往使其化為烏有(哈該書 Haggai 1:9)。有人為子女憂心勞神,或許上帝將孩子奪去,即便存活亦成為其人生重軛。另有人盤算如何滿足野心,「求你在我百姓的長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舉我」(撒母耳記上 1 Samuel 15:30)。唉!所謂尊榮不過是空中流火,不過是世人氣息點燃的火炬,輕吹即滅!多少人活著目睹自己聲名湮滅?當榮耀如日正當中光芒萬丈——轉瞬便沒入雲層黯然沉落。因此,那些不以神為中心的默想都是徒然的。這不過是逆風揚塵罷了。尤其在臨終之時,人會明白所有未專注於神的意念盡屬虛空,詩篇 Psalms 146:4 記載:「他的氣一斷,就歸回塵土,他所打算的當日就消滅了。」我可如此詮釋——在死亡之日,一切屬世虛妄的念頭都將歸於無有!屆時,整個世界的榮華富貴又有何益?那些將心思耗費於無謂之事的人,只會更加惶恐不安;當他們想起自己如何編織愚人的蛛絲時,必將痛徹心扉!一位斯基泰將領為了一瓢清水而拱手讓城,事後痛呼:「我究竟失去了什麼!」那終日沉湎世俗默想之人臨終時亦將如此哀嘆:「我失去了什麼!我失去了天堂,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這樣的省思,難道不該使我們定睛於...神與榮耀的意念嗎?其餘的默想盡都徒然;猶如耗費巨資耕種卻顆粒無收的田地。
  5. 聖潔的默想永不會失落。神有一支筆記錄我們所有良善的思想,瑪拉基書 Malachi 3:16。「一本紀念冊為那些思念祂名的人而寫。」神將我們所有的默想都記錄在祂的書中。神銘記我們私下的敬虔。
  6. 請看默想的基督徒所蒙受的福分。「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 Psalms 1:1-2) 。別說默想太困難,它帶來豐盛的祝福。古希臘立法者萊克格斯(Lycurgus)能通過獎賞讓斯巴達人(Lacedemonians )完成任何事。若不信者都能歡喜默想那些使他們受咒詛的事物,我們豈不更該默想那些使我們蒙福的事嗎?不僅如此,希伯來原文使用複數形式「眾福」,我們將得著連綿不絕的祝福。
  7. 在神律法中歡喜默想,是一個人產業興旺的最佳途徑。約書亞記 Joshua 1:8:「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我將這話留給那些渴望在世間興旺的人深思,願此成為默想的動機。

☘️ 第十八章、關於默想的準則

準則一:當你進行默想時,務必以極其嚴肅的態度投入這項工作。讓你的靈魂深刻感受到這一點。為了能在默想中保持嚴肅,請做到以下兩件事:

  1. 讓自己保持神聖敬畏的姿態。以對神的思念和祂威嚴的不可測度來震懾你的心靈。當你進行默想時,切記此刻你正與神相交。若有一位天上使者約定在某時與你會面,難道你不會以最嚴肅莊重的態度預備自己嗎?看哪——這裡有位比天使更偉大的存在;榮耀之神正與你同在!祂的眼目注視著你,當你獨處時,祂能洞悉你心靈的狀態。基督徒啊,當你要開始默想時,當思忖你此刻正與那位天使敬拜、魔鬼戰兢的主獨處!當思忖你此刻正站在那位審判者面前——不久後你與全世人都將站立其前,領受永恆的判決。你終將死亡,而何時臨到無人知曉;從密室到審判台不過一步之遙。
  2. 為了讓你的心在默想時保持嚴肅,要努力以你即將進行之事的莊嚴與偉大來佔據你的思想。正如大衛談及他為神建造殿宇時所說——這工程甚大(歷代志上 1 Chronicles 29:1 )。同樣可以說,默想這工作也是極其重大的,我們需要聚集並調動靈魂的全部力量來投入其中!若你著手進行一項關乎性命的工作,你的思想會何等嚴肅地對待它?在默想這項事工中,你的靈魂正處於關鍵時刻;永恆的歸宿取決於此!若你輕忽怠慢,必將招致永恆的後果。當阿基米德專注繪製幾何線條時,甚至無暇顧及城池陷落;基督徒在為永恆劃定界限時,更該何等鄭重其事!當你預備默想時,你正著手進行世上最偉大的工程!

準則二:在默想前先閱讀。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約書亞記 Joshua 1:8。默想之前須先閱讀。約書亞必須將律法書放在口中,他必須先閱讀——然後才能默想。
「你要以宣讀為念,」提摩太前書 1 Timothy 4:13 節。接著又說:「這些事你要默想」(編譯者註:合和本聖經譯為:專心)提摩太前書 1 Timothy 4:15 節。閱讀為心靈提供素材,如同燃油滋養默想之燈。閱讀有助於校正默想。奧古斯丁說得好:「沒有閱讀的默想容易謬誤。」人心本為污穢,總在鑄造各種念頭——多少虛妄由此而生!因此當先研讀律法書,而後默想!務使你的默想根基於聖經。

某些人的想像中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烏托邦;他們將錯誤的原則視為真理,一旦原則出錯,默想自然也會偏離正軌。當心靈建立在錯誤基礎上——默想必然謬誤,最終人們甚至可能因誤信而墮入地獄!因此務必在默想前先閱讀經文——如此你方能宣稱:「這是有明文記載的!」只默想那些你確信為真理的事;而唯有能出示聖經憑據的,才值得你信以為真。

謹記這條準則——讓閱讀引領默想。只讀不思—— 終將徒勞!只思不讀——險象環生!

準則三:勿使默想主題繁雜。

即不要同時默想過多事物,如同鳥兒在枝頭跳躍,無一處久留。寧可每次專注單一主題進行默想。過多變化只會分散心神。透過默想深植一項真理,最能觸動心靈!射手瞄準時只立一個靶心。當你要藉默想使心志超越世俗時,也當專注單一目標!若當你默想基督的受難時,就讓這主題佔據你的全部心思!若你要默想死亡,就將思緒集中於此。一次專注一個主題就足夠了。馬大因忙於許多事,反倒忽略了那上好的福分;同樣地,當我們的默想分散於眾多事物時,就會失去那最能觸動心靈、帶來益處的焦點。一次只專注一個默想的楔子——但務必讓它深深楔入心坎。那些同時瞄準整群飛鳥的人,終將一無所獲。多種藥物混用時,彼此藥效會相互抵銷;反之,單一用藥或許更具療效。

準則四:在默想時,加入自我檢驗。

當你默想任何屬靈主題後,要向自己的靈魂提出詢問,雖然簡短,但務必嚴肅。「噢,我的靈魂,你也是如此嗎?或並非如此?」當你默想關於敬畏上帝——那是「智慧的開端」——要這樣詢問:「噢,我的靈魂,這敬畏是否植根於你心中?你的日子已近尾聲,但你可曾觸及智慧的開端?」當你默想基督、祂的美德與特權時,要這樣詢問:「噢,我的靈魂,你可愛這位如此可愛的主嗎?你是否已嫁接於祂裡面?你是否是這活葡萄樹上的一根活枝子?」當你默想聖靈的恩賜時,要這樣詢問:「噢,我的靈魂,你可曾如基督的新娘般,以這串珍珠裝飾自己?你準備好進入天堂的憑證了嗎?當我應當展現恩賜時,是否會手足無措?」基督徒在獨處時,應當如此頻頻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由於缺乏這種省察,默想便如蒸發般化為烏有。許多人在默想時疏於自省,結果對自己的心靈形同陌路;雖然活在他人眼中,卻至死都不認識自己。默想如同望遠鏡,讓我們得以仰望天上的事物;而自省則像一面明鏡,使我們能窺見自己的靈魂,判斷自身真實的光景。當默想與自省結合時,就如同日晷上的陽光,不僅能顯示時辰流逝,更讓我們看清內心對屬靈事物的真實態度。

準則五:用禱告封存默想。為你的默想禱告。

禱告使萬事成聖;沒有禱告的默想不過是凡俗之思。禱告能將默想牢牢繫於靈魂。禱告就像在默想末端打上結扣——如此才不致鬆脫。要祈求神讓這些聖潔默想永遠存於你心,使其中滋味常駐你靈,如歷代志上 1 Chronicles 29:18 所言:「耶和華啊,求你使你的民常存這樣的心思意念,堅定他們的心歸向你。」讓我們如此禱告:當我們默想屬天之事,內心火熱之時,不致冷卻陷入罪性的溫吞與懈怠——而能讓我們的熱忱如同聖所的燈火—— 永遠燃燒。

準則六:最後的準則是將默想化為實踐。

活出你的默想。「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約書亞記 Joshua 1:8。默想與實踐如同姊妹般必須攜手同行。卡西安曾言:「若無實踐,默觀生活便無法臻於完美。」我們讀到天使不僅有翅膀,翅膀下還有手(以西結書 Ezekiel 1:8)。這或許象徵著一個真理:基督徒不該僅憑默想之翼翱翔,更須在順服中活出行動,必須在羽翼之下擁有雙手!默想的最終目的是行動。我們不單要默想神的律法,更要行在其中(申命記 Deuteronomy 28:9)。缺乏實踐,我們就如那些諾斯底主義者,雖有淵博知識卻放縱私慾。基督徒當如太陽,不僅散發熱力,更要按軌道環繞世界運行。僅讓情感因默想而熾熱是不夠的,我們也須循軌而行,即在順服的領域中有規律地運行。在默想之火旁取暖後,我們應當更適於工作。默想乃敬虔的生命;實踐則是默想的生命。 據說格列高利·納齊安(Gregory Nazianzen)因其人講道與生活合一而備受尊崇。同樣地,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必須將默想的內容實踐於生活。例如:

  1. 當你默想罪惡時——它因苦澀被比作苦膽的葡萄,因可咒詛性被比作蝮蛇的毒液——而你開始燃起對罪的神聖憤慨時,就該將默想化為行動:給罪惡一紙休書。約伯記 Job 11:14 說:「你手裏若有罪孽,就當遠遠地除掉,也不容非義住在你帳棚之中。」
  2. 當你默想聖靈的恩典時,要讓這些恩典的翠綠光輝在你身上顯現出來。活出這些恩典。默想是「為了使你遵守並實行」。保羅曾勸勉提摩太:「要操練敬虔。」默想與實踐就像圓規的兩腳,一腳固定在圓心,另一腳則繞著圓周旋轉。同樣地,基督徒透過默想將神定為中心,並透過實踐環繞誡命的圓周而行。

一個心思專注於財富的人,不僅會將財富掛在嘴邊,更會實際追求財富。讓你的默想具有實踐性。當你默想應許時,就要靠應許而活;當你默想清潔的良心時,就要像保羅那樣不懈追求,直到能說:「我因此自己勉勵,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使徒行傳 Acts 24:16)。親愛的,這正是真實信仰的精髓所在。 為了妥善遵守這項準則,請思考:

  1. 唯有信仰的實踐部分能使人蒙福。默想如同嬌美的花朵——但拉結曾對丈夫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創世記 Genesis 30:1)。同樣地,若默想無法結出順服的果實,它終將枯萎歸於虛無!
  2. 若你已在神的律法中默想,卻不遵行他的律法,你將比那些與天堂失之交臂者更為不如。聖經馬可福音 Mark 6:20 節論及希律王說:「他行了許多事」——在許多方面他確實實踐了施洗者約翰的教導。那些在神律法中默想卻不實踐的人,甚至不如希律王。不,他們與魔鬼無異;魔鬼知曉甚多——卻仍是魔鬼。
  3. 僅默想而不實踐將加增人的定罪。若父親寫信給兒子,兒子反覆閱讀、研讀這封信——卻不照父親所寫的去行,這只會加重他的過錯,更激怒他的父親。同理,當我們默想過罪的邪惡與聖潔之美——卻既不遠離前者,也不擁抱後者,這只會更激怒神聖的威嚴,我們將「受更重的責打」。


湯瑪斯 華生生平簡介

Thomas Watson  湯瑪斯·華生(約 1620-1686年)

Excerpt from Meet the Puritans
摘自《認識清教徒》
by Dr. Joel Beeke and Randall J. Pederson
《托馬斯·華生(約 1620-1686 )》作者:喬爾·畢克博士與蘭德爾·J·彼得森

Thomas Watson was probably born in Yorkshire. He studied at 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 earning a Bachelor of Arts degree in 1639 and a Master of Arts degree in 1642. During his time at Cambridge, Watson was a dedicated scholar. After completing his studies, Watson lived for a time with the Puritan family of Lady Mary Vere, the widow of Sir Horace Vere, baron of Tilbury. In 1646, Watson went to St. Stephen’s, Walbrook, London, where he served as lecturer for about ten years, and as rector for another six years, filling the place of Ralph Robinson.
湯瑪斯·華生很可能出生於約克郡。他就讀於劍橋大學以馬內利學院,於 1639 年獲得文學士學位,並於 1642 年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在劍橋求學期間,華生是位勤奮的學者。完成學業後,華生曾與清教徒家庭同住,即蒂爾伯里男爵霍勒斯·維爾爵士的遺孀瑪麗·維爾夫人。1646 年,華生前往倫敦沃爾布魯克的聖史蒂芬教堂,擔任講師約十年,之後又接替拉爾夫·羅賓遜擔任主任牧師六年。

In about 1647, Watson married Abigail Beadle, daughter of John Beadle, an Essex minister of Puritan convictions. They had at least seven children in the next thirteen years; four of them died young.
約在 1647 年,華生與埃塞克斯郡清教徒牧師約翰·比德爾的女兒阿比蓋爾·比德爾結婚。接下來的十三年間,他們至少育有七名子女,其中四名幼年夭折。

During the Civil War, Watson began expressing his strong Presbyterian views. He had sympathy for the king, however. He was one of the Presbyterian ministers who went to Oliver Cromwell to protest the execution of Charles I. Along with Christopher Love, William Jenkyn, and others, he was imprisoned in 1651 for his part in a plot to restore the monarchy. Although Love was beheaded, Watson and the others were released after petitioning for mercy. Watson was formally reinstated to his pastorate in Walbrook in 1652.
內戰期間,華生開始表達他強烈的長老會觀點。然而他對國王抱有同情。他是那些向奧利佛·克倫威爾抗議處決查理一世的長老會牧師之一。1651 年,他與克里斯多福·洛夫、威廉·詹金等人一同因參與復辟君主制的密謀而入獄。雖然洛夫被處以斬首,但華生和其他人在請願求饒後獲得釋放。1652 年,華生正式恢復了他在沃爾布魯克的牧師職位。

When the Act of Uniformity passed in 1662, Watson was ejected from his pastorate. He continued to preach in private—in barns, homes, and woods—whenever he had the opportunity. In 1666, after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Watson prepared a large room for public worship, welcoming anyone who wished to attend. After the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 took effect in 1672, Watson obtained a license for Crosby Hall, Bishopsgate, which belonged to Sir John Langham, a patron of nonconformists. Watson preached there for three years before Stephen Charnock joined him. They ministered together until Charnock’s death in 1680. Watson kept working until his health failed. He then retired to Barnston, in Essex, where he died suddenly in 1686 while engaged in private prayer. He is buried in the same grave as his father-in-law who served as a minister at Barnston.
1662 年《統一法案》通過後,華生被撤銷牧師職務。他仍持續在穀倉、民宅與森林等處秘密傳道。1666
年倫敦大火後,華生準備了一間大廳公開舉行崇拜儀式,歡迎任何人前來參與。1672 年寬容宣言》生效後,他在非國教派贊助人約翰·蘭厄姆爵士擁有的畢曉普斯蓋特區克羅斯比廳取得聚會許可。華生在此講道三年後,史蒂芬·查諾克加入同工。兩人一起服事直到查諾克於 1680 年離世。華生持續工作直至健康惡化,隨後隱居至埃塞克斯郡巴恩斯頓,1686 年在進行私人禱告時驟然離世,與曾任巴恩斯頓牧師的岳父合葬於同一墓穴。

Watson’s depth of doctrine, clarity of expression, warmth of spirituality, love of application, and gift of illustration enhanced his reputation as a preacher and writer. His books are still widely read today.
華生教義深邃、表達清晰、靈性熱忱、注重實踐應用且善用比喻,這使他成為備受推崇的傳道人與作家,其著作至今仍廣為流傳。

🌿備註 Remark:

1. 除非另有說明,引用的經文均來自現代標點和合本(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所有,蒙允准使用),KJV英文版。

2. 本文是先用AI工具初步把英文原稿翻譯成中文後,再經改正(特別是經文)、潤飾而成,雖然我們已經儘量的避免錯失,但仍然會有翻譯誤繆之處或是英式中文的問題存在,還請各位不吝指正。請將您的寶貴意見郵寄至:📬[email protected],謝謝您!



✍ 2025/10/13 發表於

華人雲端基督教會
Chinese Christian Cloud Church
www.gloryw.org